【姓氏文化】中华姓氏得姓方式
中华姓氏文化一直是几千年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之前小编在叙谱官网(www.xupu168.com)分享了中国姓氏文化中有关姓与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时的姓现在能够查到的总共不到50个,而氏则直到今天仍在不断产生,今天所说的姓也即先秦时期的氏,那姓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就来分享一下。
中华姓氏主要有以下几种产生方式:
姓氏产生第一类,以古姓为氏。如姬、姜、姒、风、子、任、伊等。
姓氏产生第二类,以国为氏。以国为氏这种方式,产生的姓氏较多,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以古封国为氏。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楚、郑、吴、韩、魏、许、吕、管、蔡、霍、曹、陈、蒋等均是以国为氏。以国为氏的第二种情况是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以国为氏,如汉代西羌滇国,于汉武帝时降汉,后人称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国遣使来献大鸟,留居中国,称为吐火氏。以国为氏的第三种情况是外国人来华定居,以其国名为氏。如东汉时安息国太子,游历中原,定居洛阳,遂以安为氏。印度古称天竺,有天竺国人来华留居,自称为竺氏。
姓氏产生第三类,以行次顺序为氏。有三种情况:一是指以始祖排行顺序为姓。如古代兄弟排行通常用孟、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因而形成了孟、伯、仲、叔、季等姓氏。如鲁桓公之子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他的子孙便称为孟孙氏,简称孟氏。仲孙氏、季孙氏等姓氏也属
此类。二是以表示事物的先后次第为姓氏。如汉初迁六国后裔及豪强大族于关中,齐国田氏分支较多,为便于区分,分别排列为第一氏、第二氏到第八氏,后世遂有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等特殊姓氏。今天仍有第五氏等的后人。三是以表示时间先后、岁时顺序的序号为
姓。如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原为天干、地支的专用名词,后演变为姓氏。
姓氏产生第四类,以职官名称为氏。以官为氏者,多以其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为氏。如春秋时,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褚师”,宋、卫、郑、鲁等国均有此设置,子孙世袭此职,称“褚氏”。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世袭此职,称“理氏”。商纣王时理利贞
因直言进谏,获罪惧诛,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为“李”。周代宫廷中专管藏冰的官员叫“凌人”,后代称为“凌氏”。再如左、史、仓、库、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土、司功、太史等姓,皆系以官为氏。
姓氏产生第五类,以职业技艺为氏。古代百工技艺多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相沿既久,遂以之为氏。如以陶冶为业者为陶氏,以屠宰为业者称屠氏,以卜筮为业者称卜氏。此外,工氏、农氏、药氏、优氏等也是以职业技艺为氏。
姓氏产生第六类,以先人的名或字为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
姓氏产生第七类,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姓氏产生第八类,以居住地为氏。如东郭、桥、海等。
姓氏产生第九类,以封地、采邑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姓氏产生第十类,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氏、关尔佳氏改为关氏、钮祜禄氏改为钮氏等。
姓氏产生第十一类,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大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帅氏。
姓氏产生第十二类,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产生第十三类,其他。大禹治水成功,其后人遂以成功为姓,楚国若敖的孙子子文,生后被弃于云梦泽,吃虎乳长大,因虎有斑纹,所以姓班(古时班有“杂色”之意,与斑音同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