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那么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家族去修缮宗祠呢?
请输入内容
单氏的得姓始祖是谁呢?据《元和姓纂》、《路史》及《千家姓》所载,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故城在今河南孟津东南),为畿内侯,世为周卿士,单襄公之后有单氏。
姬臻是周成王少子,很得周成王宠信,但由于长幼有序,故其兄钊被立为太子。为加强王权统治,封臻为卿,赏赐单邑,为畿内侯,即京城附近之侯国,用以拱卫京师。其后有以国为氏者,一说其裔单襄公之后方有单姓,因襄公为春秋时人,年代较远,似难令人信服,
但因姬臻首封,故后世单姓大多尊其为单姓得姓始祖。
宋朝以后,宗氏族人的发展重心渐移到了今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后来的夷族入侵则导致了他们逃亡于今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明朝初期,山西宗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湖南、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清朝时期,宗氏族人在全国分布愈广,并有山东等地之宗氏族人入居东北三省。如今,宗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江西、河北等地为多。
三国时期,河南南阳宗预因入仕而进入四川,蜀亡后,又徙居洛阳。两晋时期,已有宗氏族人落籍到了山西介休。河南南阳宗氏历魏晋南北朝而不衰,如:宜都太守宗承,及其后代宗繇之、宗炳、宗夬、宗悫、宗测、宗懔等。隋、唐时期南阳宗氏族人徙于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如:唐宰相宗楚客曾祖宗丕,为后梁南弘农太守,南阳人,梁亡入隋后居蒲州河东。
江西省寻乌县文联陈晓清问:如何看待部分农村乡镇热衷修建宗祠现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答:这些年在传统文化复兴中出现的这个现象,以及民间自发出现的修家谱等,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它体现了群众对于传统和祖先的尊重,慎终追远,通过这种方式增强社会和情感认同。过去中国每个大家族都有宗祠,有家谱,那是对祖先的信仰、对家族的皈依,是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即使人走得很远,远在海外,他们依然不会忘记祖先、忘记老家。这是群众正常的精神文化需求,包含着对生命、文化、精神的尊重和传承。
思乡之情,缅怀先人是南方热衷于建设祠堂的第一个主要原因。
祠堂是宗族联系的纽带,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家族都有一份荣誉感,这是不容置疑的。
祠堂是宗族之间一种对比的方式,从前,因为土地,水等资源的争夺,宗族之间会抱团取暖,有时候甚至会发生械斗。
最后就是叶落归根的思想,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的一种本能,而祠堂,恰恰就是这种乡情的延续。有信仰总比没有信仰好吧,对于故乡的一种怀念,对于家族的一种认可,何尝不是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