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庙与府第
家庙即儒教为祖先立的庙,属于中国儒教徒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上古叫宗庙,唐朝始创私庙,宋改为家庙。而府第指的是贵族官僚,或大地主的住宅,其规模一般要大过一般房子。比如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紫霄镇藕塘村的司马第。
司马第,坐东向西,房屋前墙宽23.6米、后墙宽15.6米,进深28.7米,建筑面积666平方米。司马第分为上下两栋,四进厅堂。第一进高6.55米,第二进高6.65米,第三进高6.19米,第四进高5.88米。房屋为清进士唐之岳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所建。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第虽是清代建造,但地面、石柱、门坊多为明代风格,据说主人根据父辈遗嘱,专门挑选明代古宅用过的地砖、石柱,以及明代砖窑烧制的材料建造。时至今日,明代砖窑就在村前西边,即光脑嶾(yǐn)靠田塝的地方。古窑门面对东边。
目前司马第有大小房间30多间,青麻石砌基,青砖为墙,屋柱粗壮,斗拱、窗棂、门楼雕刻较为精美,是当年村里最气派、最宏伟的民居。据同治《南丰县志•选举》卷二十:唐之岳,乾隆二十二年蔡以台榜,殿试三甲。据记载,乾隆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758—1761年)任四川成都府知县、什邡知县(四川德阳市下属的县级市)。后调署蒲江县(成都市下辖县,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汇处),士民立善政碑勒石于县治头门及呈送万民伞回里。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直隶阶州(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担任官职。从保留下来的匾额“贰守第”分析,为州府长官太守副手,谓任同知之职。
之孙唐元恺,号虞门,居赣州,道光乙未恩科举人甲辰科大挑二等,选授南康府都昌县教谕。曾孙唐寅亮,字沐宸,号训迪,居南丰县三溪乡黄连山,同治甲子科举人大挑一等,任四川乐至县知县,莅任有循声奉政大夫。
唐氏宗祠——与天地对话
唐氏宗祠,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紫霄镇藕塘村,坐东向西,三进一院。房屋面阔18.1米,进深34米,建筑面积610平方。
庭院,又叫坵场,石门坊上有“派衍源流”四字。场内原摆放有旗杆石与碑刻。
第一进,上悬“唐氏宗祠”四字,为黄辉宇书。两边设厢房,左边墙嵌碑记:祠堂修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第二进,原宅已废,现存基石。根据《笙歌满庭芳:江西古戏台旅游》记载:已废戏台全木结构,面宽18米,两根大柱将台面平均分为三部分,各宽6米。台顶八角形藻井,顶部绘有八卦图。
第三进,寝厅为明代风格。两边设厢房,高6.3米。厅堂上有“左昭右穆”。正中悬挂“劲节膺荣”四字匾,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礼部尚书加五德宝书。原悬匾额“大宗来燕”为明末崇祯年间(1643年)南丰知县刘日珽书,现藏于洛阳匾额博物馆。
新挂匾额内容以唐氏家谱为蓝本,旨在恢复九十九块匾额。
有关“大宗来燕”匾额。明末崇祯年间(1643年)南丰知县刘日珽落款,早年遗失,现藏于洛阳匾额博物馆。此匾应与唐妃有间接的关系,但在坊间多误传为明崇祯皇帝的妃子,其实是明景帝代宗朱祁钰的妃子。为什么会有误传?大概是对“大宗来燕”这块匾的误读,误读原因之一,不明白“大宗来燕”的意思,认为“燕”字极具女性色彩,就把它和唐妃扯上关系;之二,匾上款:文林郎知南丰县事刘日珽为藕溪唐氏宗祠立。下款:崇祯十六年(1643年)岁次癸未季春谷旦。同治《南丰县志•秩官》(卷十九)记载刘日珽是江浦(今属南京)人,举人,崇祯年间任南丰县令,因而认为这块匾是刘日珽送给唐妃父母的,当然就把唐妃的时间定位在崇祯年间。而其实“大宗来燕”这块匾产生在唐妃180年之后。总之,唐妃与该匾存在着间接关系,而不是直接关系。
有关“劲节膺荣”匾额。右文:经筵讲官议政大臣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加五德宝(德宝这里指人名“德保”);左文:江右琴城节妇唐母赵氏孺人立,皇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岁在癸卯壬孟冬吉旦。至今237年。匾额内容赞誉其以坚贞的节操为自己和家族获得荣耀。整个匾额长283厘米,宽84厘米,材质为杉木。牌匾能保存下来,得益于匾额主人及后人的努力。在“文革”期间,村里很多匾额被毁坏,主人知道到该轮到他家的时候,晚上他把牌匾卸下来,在上面系上绳索,然后吊起几块铁板,把牌匾放在池塘里,等过了风头才将它取出。
有关“昭堂穆堂”匾额。右侧横额为“昭堂”两字。日明为昭,白玉为堂,唐氏族人乃顶天立地的汉子。左侧横额为“穆堂”两字。穆堂是清人李绂(fú)所创立的学派。李绂(1673—1750年),字巨来,号穆堂,清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学派因其号而名。他认为“心学肇自唐虞尧舜授受,止曰人心道心,莫及所谓性” 。
中山雷氏唯一聚集地,演绎百年英雄村史
位于岐江南岸、105国道中山三桥东南侧的渡头,作为中山雷氏唯一的聚集地,以激越的姿态见证了数百年的时代变迁:
香山抗英战争第一枪在此打响,抗日战争的刀枪剑影在这里镌刻,6000多名海外华侨走向世界各地,却依然热忱参与着家乡“工业强村”和“亿元村”的建设……
如果从这些故事中总结一条主线,那就是古来有之、源远流长的同心共建家园的风尚。
旅居海外的渡头乡亲人数多过村内现有人口,知名侨商雷玉堂、雷汉明、雷汉辉,侨领雷奕祥和温哥华中华会馆理事长、律师雷威,温哥华议员雷建华等都是渡头人。
曾任村干部成员的雷新华回忆,改革开放以后在华侨港澳乡亲支持下,渡头村重修了雷氏宗祠,创办渡头纪念馆,改造多条街道,专建商业一条街、渡头公园、渡头别墅群。
渡头儿女群策群力、筚路蓝缕的故事有很多。在渡头公园有一个奇特的景观:每一个小亭、每一条石凳都标明了由谁捐资建设,甚至每一副楹联都由谁创作、谁撰写……
廖姓源于北方,历数代演变
廖姓主要活跃于华南地区,人口约有400万,占当代人口的0.34%,是中国百个大姓之一。
历史上著名廖姓人物有:西汉钜鹿太守廖顕;东汉学者蔵扶,三国蜀汉大将化,清朝文学家廖燕、军机大臣廖寿恒,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家廖仲恺、经学家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数学家廖山涛等。廖姓源于北方,历数代演变,成南方姓氏。廖姓堂号多系出有典。如“果烈堂”因关羽主蒲廖化做事果敢刚烈而来;“紫桂堂”因宋代廖君玉在桂山建书房命名而来。
廖姓名人横贯政、经、文、史等领城,尤其近现代史上表现出色。如廖仲恺、廖承志父子。廖姓字行辈分排列规整,读之肃然。如廖春生所纂《廖氏族谱》载有江苏廖姓一支字行为:“清善正坚,明良式发,和平希廷,兴家昌国。”廖化,字元俭,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蜀国后期将领,以勇敢果断著称。廖化本黄巾军出身,在关羽“千里走单骑”时与之相遇,廖化杀掉劫持刘备夫人的同伴杜远,欲投奔关羽而被拒绝。他多次参与北伐活动,晚年因功升至右车骑将军,随姜维防御魏将邓艾、钟会伐蜀,蜀国灭亡后,廖化被徙往洛阳,于半道病逝,享年70余岁廖化是与张翼齐名的将领,以果断勇敢著称。
廖刚,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号高峰,宋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出生于顺昌县交溪乡,宋徽宗崇宁五年中进土士,从御史中丞改为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从一品),封少师南:差南宣和二年,岁次辛亥,盗贼入顺昌,刚遣其子谕贼,贼知刚素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以安宁,甚为君主器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请营建康(南京)亲拥六师,以杜金人窥伺,历拜御史中承,知无不言。
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逝世,享年73岁。廖刚一生为官清正廉明,他忧国爱民、威武不屈,他的精神、品格流传千古,为世代所赞颂,后世人称赞他高尚:“高峰之英,笃钟杰人,道南高弟,绍兴名臣。忠直抗言,奸邪沮气,完名全节,仪型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