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中川胡氏家庙
详细介绍
来源:宗祠网 作者:曾臻

祠堂位置:

中川胡氏家庙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中川村,堂号安定堂。

面对马山岗、坐落在中川村后的虎形山麓。

建筑信息:

中川胡氏家庙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是为了祭祀中川胡氏开基始祖铁缘公,其后裔历时三年时间修建而成的祠堂。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正厅为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全部用木料、石料建成,极富建筑和文史价值。安定堂与大门对联地据蛟潭胜、家传麟史风相互呼应。

精美的镂刻木雕、清代翰林巫宜福题写的楹联以及福建著名画家宋省予父子的壁画,名家名匠的作品更显胡氏家庙” 的博大精深。

家庙的门坪上竖有三十六支功名石旗,气冲云霄。虎豹塔的光辉在熠熠闪光,照耀后人。正月十五的元宵狂欢夜,体现了中川胡氏后裔继往开来,更体现了胡氏族人拼、亲、孝、教、才、富的文化特质。

胡氏家庙记录着胡氏家族自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史、而后又向海外迁徙而去的华侨史、繁衍史、奋斗史、发迹史。

迁徙分布:

中川胡氏的周始祖为胡满公,系舜帝三十三世孙。周武王以元女太姬配满公,赐之姓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胡陈同源。胡者,满公之谥也,年老寿长之谓也。宋始祖为南宋高宗朝的翰林院编修、兵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胡铨。九十世胡铨属于江西奉新县华林胡氏的一支,定居江西吉安芗城,胡铨的第五代万九郎,于南宋未年由赣州宁都经宁化石壁移居长汀第三街大塘背。万九郎的第三子七郎移居下洋,共历八代。传到第九代铁缘公移居中川,为中川胡氏始祖。自胡铁缘公1420年肇基中川以来,已历经五百八十多个春秋。

家族典故:

【九级半】中川胡氏家庙的台阶是“九级半”。“九级半”的历史典故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凡是外出谋生的中川人,碰到不相识的“梓叔”,都要先问一句:“我们的宗祠石阶有几级?”若答不出来,则要被讥笑不是真正的中川人哩。这一点在海外华侨中特别流行,逐渐形成中川九级半的文化。

为什么是“九级半”,而不是“九级”或“十级”呢?导游介绍说,胡氏家庙的台阶有八级是花岗石的,有一级半是青冈石的。当时的本意就是铺八级,意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想到不够高,于是就灵活地加铺了一级半的青石。如果铺九级或十级,“九”“十”与客家话“救”(要人救)“食”(吃)谐音,是不吉利的。别小看“九级半”,它是中川人的特别身份证和“四大密码”之一。

【鸡内腹】胡氏家庙的建造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鸡内腹”的故事。中川开基祖铁缘公和夫人朱婆太,从下洋来到中川,搭建了二间铁寮,打铁为生。有一天傍晚,一位从江西来的地师朱先生一路寻龙脉,来过中川,铁缘公便招待客人在铁寮过夜。朱婆太见来了客人,便杀鸡待客。可是很喜欢吃“鸡内”的地理先生,那晚连一块“鸡内”也没吃到,心里一百个不痛快,心想:“这妇人真没福气!我有富贵穴,她却得不到,唉!

第二天清晨,地理先生辞别去广东大埔。临走时,朱婆太送了一个蒲草编织的“饭包”给他。那位先生走到大埔“鸭麻坑”凉亭,肚子饿了,解开“饭包”吃饭,突然发现里面尽是他最爱吃的“鸡内”,顿感内疚,匆匆回到中川说:“我忘了告诉你们,这是块风水宝地,背靠虎形山,以后建祠,后代必先富后贵,但有德之人方能守住……”这个地方就是胡氏家庙的地址。俗话说:善有善报,爱因福果;现时未报,将来必到。朱婆太巧赠鸡内腹的故事,谦逊体贴的美德,世代口耳相传,照亮了中川人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

名人事迹:

五百年来,中川村除有明清两代进士5人,举人30人,贡生123人,秀才288人,监生564人,文武士官108人外。更有三代四司马父子进士七子五教授兄弟两博士等佳话。近代还有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爱国侨领”--胡文虎、锡矿大王胡子春、富商胡曰皆、台湾开发第一人胡焯猷、艺术大师胡一川,外交家胡成放,新闻女王胡仙等,可谓英才辈出。

联系人电话:

该部分信息待上传。

宗亲活动:

该部分信息待上传。

宗祠网为您提供最新姓氏宗祠新闻、宗祠祭祀文化、祠堂鉴赏图片、姓氏文化,百家姓起源等资讯内容,并提供全国各姓氏祠堂,姓氏起源搜索服务,让您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宗族祠堂文化以及祭祖祭祀文化的传承! 

 

姓氏: 胡毋
胡毋氏复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人口非常稀少,其分衍的单姓母氏在台湾省名列第五百九十七位、毋氏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零二位,族人多以咸阳、扶风为郡望。

热门资讯

    暂无热门资讯,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