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
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没有,族人多以河南、长沙、辽东为郡望。
今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湖南省的长沙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的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广东省的广州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偏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有姬发、冯跋。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古代军队中偏将军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宋朝学者罗泌(字长源,号归愚,公元1131~1189年)在《路史》中记载:“偏姓,周公族之后。”
西周时期,分封或驻扎在国境边远地方的庶支小爵者或行政长官被称为“偏伯”,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偏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姬姓偏氏族人大多尊奉周武王姬发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楚国军师使主偏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汉朝黄门令史游在《急就章》中记载:“偏姓,汉有偏吕。”颜师古注:“楚之军师使主偏者,因以为氏。[胡三省注]:‘高辛族。’”
使主偏者,相当于今军制中的参谋,职责是辅佐军师(参谋长)实施作战计划,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偏氏,世代相传至今。
例如,著名的资深体育记者、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哈尔滨人偏正中(公元1944~今),就出自该支偏氏家族,他是广东省第一个进行体育类现场直播的电台/电视台体育记者。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军队中偏将之后,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
偏将,为两周时期军制中的车战中级军官,责指挥二十五辆战车之旅参与车战,每车有驾御一人,执戈或杵一人,弓箭手一人,执旌旗一人。后来为了更灵活,又有轻车,只有二人,即驾御一人,执戈或杵一人兼具弓箭。
这在典籍《军礼司马法》中有记载:“车战,二十五乗为偏。”
在偏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军队中偏将之后,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详细记载:“偏姓,古偏将军之后,以官为氏。属辽东族。”
偏将,出自战国时期的“别将”,亦称偏裨、裨将,是为偏师之将,即主力部队之外的辅军将领,后延伸为对主将之外的将佐的通称。
在偏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偏将军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偏将军,为东汉时期所设置的军队列将军之一,没有固定员数,多视大规模战役需要而置,官秩五品。
三国时期的曹魏国沿袭,蜀汉、孙吴国亦有相同军制的设置。到两晋及南朝宋国亦皆有同制。到北魏王朝时期,偏将军官秩在九品上(正九品),到隋朝时期则降至九品下(从九品)。
在偏将军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偏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明朝时期偏沅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明朝时期,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中央政府为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运动”与“羁縻政策”,特设置有“偏沅巡抚”之职,先治于偏桥卫所(今贵州施秉),后转迁于黔、楚重镇沅州(今湖南芷江)。
至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3年),康熙大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拆分了湖广地区,设置了湖南行省,将“偏沅巡抚”官衙移至长沙府,直接管辖郴、靖二州。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农历7月设立了湖南布政使司衙门。到了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世宗将“偏沅巡抚”改制为“湖南巡抚”,偏沅官职自此废黜。
为了照顾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尊服情节,湖南行省的偏沅巡抚多为世袭,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专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以念荣耀;其边区少数民族中亦有随之为汉化姓氏者,皆称偏氏,主要是瑶族、土家族同胞。
源流七
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偏将军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北燕国,是历史上的十六国之一,存在于公元407~436年,国民多为鲜卑族人,而国君却为汉族人冯跋。
冯跋,公元?~430年待考,字文起,长乐信都人(今河北冀县)。其父名字叫冯安,在鲜卑贵族慕容·永(字叔明,公元386~394年在位)为西燕国君主时为将军。
西燕政权覆灭之后,冯跋率族人和部下东徙龙城今辽宁朝阳),为鲜卑族后燕国的禁卫军偏将。然而后燕国昭文帝慕容·熙(公元401~407年在位)即位后荒淫无道,因此到了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三年(后燕昭文帝建始元年,公元407年)农历4月,冯跋等人弑杀了后燕昭文帝,拥立前烈宗惠愍帝慕容·宝(公元396~398年在位)的养子慕容·云为后燕国主。
慕容·云本为汉族人,本名叫高云,他袭称北燕天王后,便以冯跋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掌军国大权。两年后的晋义熙五年(北燕天王二年,公元409年)农历10月,慕容·云被自己的宠臣离班、桃仁等人所谋杀,而冯跋又杀了离班等人,干脆自称北燕天王,仍以“燕”为国号,史称“北燕”,即建都城于龙城(今辽宁朝阳),号“北燕太祖文成帝”,改年号为“太平”。其后,冯跋以自己曾为禁卫军偏将,当了国君需要“弃旧”,即将以前的低职官位转移给别人,并赐封军中有功者为“偏”氏,成为鲜卑族中偏氏一族之源。
北燕国强盛之时,据有今辽宁省西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广大地区。北燕太平二十一年(公元430年)农历9月,冯跋病逝,其弟冯弘杀了兄长诸子,之后自立为北燕王,号“北燕昭成帝”。此后北燕国内乱不止,日渐下坡。
在北燕昭成帝执政时期(公元431~436年在位),北魏军队开始连年进攻北燕国,北燕军队连连失败,北魏掠徙其国民户无数。北燕昭成帝自觉难以抵抗北魏大军,准备弃国北迁,便遣使请高句丽国出兵接应迎。在北燕太兴六年(公元436年)农历4月,北魏大军再次进攻其国都龙城,至农历5月,北燕昭成帝放弃龙城,在高句丽军队的保护下率全城百姓东渡辽水,北魏大军乘虚入占龙城,北燕国就此灭亡。
北燕国灭亡之后,鲜卑偏氏族人迁徙到阿城一带(今黑龙江哈尔滨),至金国时期成为上京的居民,已经成为黑龙江女真,其偏氏世代相传至今。
鲜卑族偏氏族人皆尊奉北燕太祖文成帝冯跋为得姓始祖。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海鸠特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元朝时期,蒙古族中有海鸠特氏,早年出自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公元1162~1227年)属下左帐卫队的称谓,汉义“偏坡、旁侧”,延义就是“左侧护卫”,遂逐渐成为姓氏。
到了明朝时期,海鸠特氏族人中有以原汉义冠汉姓为偏氏、柴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热门资讯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