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曾臻

普姓,是未被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普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三十六位,族人多以溧阳、通海、辽东为郡望。

今甘肃省的天水市、张掖市山丹县,陕西省的渭南市韩城市、合阳县,山西省的运城市垣曲县,河北省的张家口市尚义县,山东省的济宁市鱼台县、临沂市平邑县、沂水县,湖北省的武汉市、襄樊市老河口市、孝感市应城市,河南省的郑州市、开封市兰考县、驻马店市新蔡县、周口市鹿邑县、沈丘县、新乡市,安徽省的马鞍山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常州市溧阳市、无锡市,贵州省的毕节市织金县、遵义市,云南省的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路南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怒江市泸水县、临沧市镇康县、峨山彝族自治县、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禄丰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元阳县、建水县、河口县、石屏县、弥勒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邱北县、玉溪市通海县、思茅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昭通市,福建省的福州市,广东省的汕头市潮州湘桥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天津市的武清县,北京市,台湾省的新竹县,泰国等地,均有普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拓跋·普根、拓跋·普乃、蒲洪(苻洪)、普乃·摇(周摇、车非·摇)、普颜不花。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首领拓跋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普氏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鲜卑族姓氏,在西晋末开始的十六国时期就已经有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著名的宋朝姓氏学大家王应麟(字伯厚,公元1223~1296年)就在《姓氏急就篇》中记载:“普氏,后汉十姓有之。”

王应麟所指的“后汉”,并非是东汉王朝,而是指十六国中的汉赵国,即西晋末期匈奴北单于刘渊于晋惠帝司马衷永安元年(汉赵高祖元熙元年,公元304年)自称后汉王之后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其时,汉赵国中即有鲜卑族索头部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而且还是其国中著名的十大姓氏之一,源出当时鲜卑族索头部的首领拓跋·普根。

拓跋·普根,公元?~316年待考,西晋末期鲜卑索头部首领、代王,他在公元305~316年期间统治索头部中部的领土,至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成功地控制了索头部全境,是后来南北朝时期北魏皇族的先祖之一。

拓跋·普根的父亲,就是著名的鲜卑索头部头人拓跋·猗㐌(公元267~305年),后世鲜卑拓拔部首领拓跋·贺傉(公元321~325年在位)、拓跋·纥那(公元327~337年在位)皆为其兄弟,皆是后世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皇族的先祖。

晋惠帝司马衷永安元年(汉赵高祖刘渊元熙二年,公元305年),拓跋·猗㐌在指挥军队击败了汉赵高祖刘渊(公元304~310年在位)之后病逝,其子拓跋·普根继其位,统有鲜卑索头三部之一的中部。

西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四年(汉赵烈宗帝刘聪建元二年,公元316年),当时的鲜卑索头部大首领即代王拓跋·猗卢(北魏桓帝)与西晋王朝的关系很好,曾出兵协助西晋政府数次击败匈奴汉赵政权于西河郡、上党郡。不久,拓跋·猗卢被与刘渊勾结密切的其子拓跋·六修所弒。

拓跋·普根闻讯后,迅速率索头部军队回城,杀了拓跋·六修平乱,因而继代王位,并被晋愍帝赐封承袭大单于位,金印紫绶。可惜,拓跋·普根仅在位数月即去世了,其部被强大一时的汉赵烈宗帝刘聪(公元310~318年在位)乘机击败,御下的鲜卑索头部支离破碎,一度在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四年(汉赵末帝刘曜光初十二年,公元329年)归附汉赵国政权,子孙后裔以先王名字为姓氏,即称普氏,是汉赵国贵族进行领土扩张的主力之一,因此与汉赵国中的贵族刘氏、以及匈奴屠各五部诸姓氏共称十大著姓之一。

到了西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公元386年),北朝纪年正式开始,北魏道武帝将先祖之一的拓跋·普根追谥为“文平皇帝”。

该支鲜卑族普氏早于北魏王朝出现的普氏足有一个多世纪,同宗不同源,后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普氏族人皆尊奉拓跋·普根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拓跋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即北魏政权的第六代皇帝显祖献文皇帝(公元454~476年,公元465~471年在位),在继位之后将皇族拓跋氏部落分为七个部分,以七个兄弟分别统率之。其中,北魏献文帝的第二个哥哥本名叫拓跋·普乃,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为姓氏者,称普乃氏,其后分衍有普屯氏、普周氏、普六茹氏等。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公元471~499年在位)实施汉化改革政策后,鲜卑族中的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普六茹氏等,即有被汉化为单姓周氏者,亦有称普氏者。

这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后世北周、隋朝之际著名的上柱国普乃·摇(周摇,车非·摇,字世安,公元519~602年),就是北魏献文帝次兄拓跋·普乃的普乃氏后代,其后再次衍派了一支普氏,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与第一个渊源中所述拓跋·普根后代中的普氏同宗不同源。

该支普氏族人皆尊奉拓跋·普乃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彝族,出自彝族普除普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彝族普氏,源出普除普氏部族,后取其首音的谐音“普”为汉字单姓,称普氏。

据史籍《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先秦至两汉时期,彝族同胞曾被一度称作“嶲、昆明”,处于“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原始社会状态,是今天少数民族彝族的先民之一,当时嶲部中有一分支普除普氏部族,其部族世代生息繁衍于今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的马头山、底尼、阿戛米等地区。

据史学界一些专家的考察认定,彝族的祖先有可能源出远古大洪水时代的古滇人,从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甲浦菜子山、赵普寨子山这两个新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器、陶片来看,与忙怀型新石器遗址相同,说明易门地区早就有古人类居住,这些原住民后来与南迁的一部份氐、羌民族融合,成为了当地较早的彝族先民。

自两汉以后,除了普除普氏部族有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普氏以外,还有内地汉族人民因各种历史原因陆续迁入云南境内,有部份普氏族人辗转落居在玉溪市一带。

例如: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水塘乡的普氏家族,祖先为汉族,籍贯在江苏南京,元朝时期迁至云南行省的昆明地区,数代后被外族驱至今玉溪市易门县浦贝乡一带,最后又被逐回水塘乡。该支普氏家族原来有四个兄弟,分别占居了红木箐、上村、阿戛米、三棵树等山寨。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新华乡浪巴铺的普氏族人则是在明朝时期迁入滇境的,先落籍在威楚府定远县一带(今云南牟定),后分支到元谋县新华乡的庙门村一带,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移居浪巴铺村。而元谋县凹里簸的普氏族人则是在清朝光绪年间从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新桥镇秧田冲迁入的。

这些汉族民众后来与当地的彝族先民来往密切,互相结姻融合,世代繁衍,最终形成了如今彝族同胞中的普氏一族。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蒙古族普鲁氏部落,元朝时期据驻毗沙普鲁地区(今新疆于田),毗沙在清朝时期称“于阗”,但非汉、唐时期的于阗(今新疆和田),普鲁地区以盛产昆山美玉和葡萄干著称。

“普鲁”,汉义为“火山”之意,普鲁氏部落以为部落名称,其族人在明朝初期即以谐音汉字改为普氏、鲁氏、陆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回鹘族,出元朝时期蒙古族普颜不花,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元朝末期,江苏常州出了一位色目人状元,名叫普颜不花,其祖先是回鹘族人、户部尚书合剌普华,落居山东青州,很早即接受了汉文化,后从蒙古在广东讨伐南宋时阵亡,终年三十九岁,安葬于青州。

普颜不花死后不到一年,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

普颜不花在临终前的遗书中写道:“吾家居溧,已阅数世……”普颜不花逝世后,其家乡的后裔子孙和族人有改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普氏,成为今江苏省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普氏一族之祖。

该支普氏族人皆尊奉普颜不花为得姓始祖。

源流六

源于鄂温克族,出自鄂温克族达普图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达普图氏,亦称大卜苏氏,世居黑龙江雅鲁河(今黑龙江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者,满语为所Daputu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达普图氏多冠汉姓为普氏、达氏、图氏等。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氏,以及金过时期女真族纥石烈部,以部为姓。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多尔济河、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塔散堡(皆今辽宁锦县南塔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何氏,亦有普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嘉布塔喇氏,亦称嘉普塔喇氏、嘉塔喇氏,满语为Giyabutal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尼雅满山(今长白山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普氏、贾氏等。

⑶.满族普佳氏,亦称蒲佳氏,满语为P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据说其先为东晋王朝的征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前秦国太祖惠武帝蒲洪(苻洪,公元285~350年),到了前秦太宗高帝苻登延初元年(公元394年),前秦国被后秦国灭亡,其族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杏山地区(今辽宁锦州)。唐宋时期即已多冠汉姓为普氏、蒲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⑷.满族爱新觉罗氏,满语为Aisingioro Hala,汉义“金”,为清朝时期第一尊贵国姓。按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大清内务府的统计,爱新觉罗氏家族有三万之众,其中宗室人口有八千人。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爱新觉罗氏家族从天上走到民间,所冠汉字姓有普氏、肇氏、金氏、赵氏、罗氏、德氏、洪氏、海氏、依氏、艾氏、华氏、公氏、黄氏、宝氏、熙氏、庄氏、焦氏、溥氏、高氏、马氏、新氏、杨氏、陈氏、沙氏、汤氏、英氏、武氏、祝氏、荣氏、万氏、成氏、凤氏、恒氏、铁氏、毓氏、岂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藏族、侗族、土家族、裕固族、苗族、白族、傣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普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普氏,世代相传至今。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