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
读音作pú(ㄆㄨˊ)。
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没有,族人多以汝南、高昌为郡望。
得姓始祖有仆骨·歌滥拔延、仆骨·怀恩、仆散·乌者(仆散·忠义)。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所设置的仆夫官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春秋左氏传》的记载:“春秋时有仆析父,郑有仆展。”在文献《中国姓氏集》中也记载:“汉时有仆多,从校尉征匈奴有功,官至骠骑将军,封辉渠侯,属河南族。”
仆,在西周时期是“主管”之义。
仆,原本是为君主喂养马匹的卑官,同时也是驾御马车的人,俗称“仆夫”,官称“仆人”。在君主外出时,仆夫还要兼管君主的饮食、寝居、梳洗、礼仪、警卫等工作,因此多为君主的亲信之人担当。
在仆夫们的后裔子孙中,很早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仆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所设置的仆射官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仆射,史学界一般认为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诸朝的中央政府尚书省行政长官的称谓。
其实,在1975年12月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有基本完整的《大秦律》,其中已经记载有“仆射”的称谓,这说明“仆射”这一官职的起源在先秦~秦朝时期,要远早于汉朝。
汉朝时期的“仆射”只是一个泛泛的官号,自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军屯吏、驺、宰,以至于水巷宫人中,皆有“仆射”这种官职。
封建时代战争频乃,因此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君主大多皆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故而在魏、晋、南北朝至宋朝时期,“仆射”均专指尚书仆射。直至宋朝时期,其他种种仆射的名号大都被废除了。
尚书仆射为尚书令之副。尚书令阙,仆射便是尚书台(后称“尚书行省”,简称“尚书省”)的主政长官。从汉武帝刘彻至汉元帝刘奭时期(公元前140~前33年),兼用士子与宦官为仆射,例如在汉宣帝刘珣执政时期(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为加强皇权,开始任用宦官曲掌机要,中黄门弘恭就成为了中尚书令,且以石显(字君房,公元前?~前32年待考)为中书仆射,这二人皆为弄权宦官。而在汉元帝刘奭执政时期(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以石显为尚书令,牢梁则为中书仆射。这些仆射均专权用事、朝堂弄权,因此到了汉成帝刘骜执政时期(公元前32~前7年在位),毅然罢黜了尚书台内的所有宦官,专用士子,置有尚书五人,以其中的一人为仆射。
仆射的基本职责,是“掌授廪、假、钱、谷”。在西汉时期,尚书的机构还较为简单,所以仆射主管的具体事务较多。到了东汉时期,尚书台称为“中台”,主管全国机要政务,组织扩大,仆射与尚书令同为台中长官,与六曹尚书台合称“八座”,尚书台中的具体事务遂移归尚书左丞、右丞以及诸曹和尚书侍郎。
仆射,起初设置一人,至汉献帝刘协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始分置为左仆射、右仆射,相互牵制。自此以后,或二或一,置二人则分左右。左右仆射分领尚书诸曹,由于尊儒尚左,因此左仆射具有纠弹百官之责,实际权力大于右仆射。尚书令阙,则左右仆射为省主。
魏、晋两朝以后,仆射已处于副宰相的地位,号称“端副”,尚书令则称“端右”。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仆射之上还有录尚书事、尚书令两个上级,直至南朝陈武帝陈霸先执政时期(公元557~559年在位),因嫌其权重而基本不置录尚书事、尚书令二职,至此,仆射的头上没有了“婆婆”的制约,权力独重。
至隋文帝杨坚执政时期(公元581~604年在位),废黜了录尚书事,尚书令虽置而常缺,于是尚书左仆射遂成为了朝廷首相。
到了唐朝初期,大抵继承了隋文帝时的政治制度,尚书省虽置令而虚其位,由仆射总领尚书省诸事,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并以左仆射为首相。例如,唐朝初期“十八大学士”之一的房玄龄(字乔松,公元579~648年),就任职左仆射达二十年,史称“贤相”。但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公元627~649年在位),以“仆射当求访贤才为理由,命令尚书省细务悉由左右丞处理,有冤滥大故才呈报仆射”,这就从政体上实际限制了仆射“全面综理政务”的权力。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公元650~683年在位)。唐高宗以英国忠武公李勣(徐世勣,字懋功公元594~669年)为左仆射,再加上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尊号,自此,凡仆射能够入政事堂议事者,就例加此号,这表明仆射已经不是当然的宰相。到了唐中宗李显(公元684年,公元705~710年两次在位)、唐睿宗李旦(公元684年,公元710~712年两次在位)的先后执政时期,还出现了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也“不参议政务”的仆射,而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公元712~756年在位),对仆射不再加号。从此,仆射被排除在了宰相行列之外。
左右仆射在唐朝时期曾数次改换了称谓: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改其为“左右匡政”;大周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则天皇帝改其为“文昌左右相”;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改其为“左右丞相”;但不久又都恢复了原称。在整个唐朝“开元盛世”时期,仆射虽名为丞相,实际上虚名无实。至“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以后的唐朝,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凗、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柷常这些皇帝多以仆射为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刺史等官员的加爵,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于是仆射终成虚职,不但不是宰相,而且连尚书省的事务也得不过问。
五代至宋朝,基本上沿袭了唐朝后期的官制。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大举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均为宰相。北宋徽宗赵佶执政时期(公元1101~1125年在位)又改宰相为太宰、少宰。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复名为左右仆射。到了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又改其名为左右丞相。
受汉制影响,在辽、金、夏等王朝政权中,也仿设有“仆射”之官位,但自元朝时期正式开始(公元1271年),封建社会历代王朝便不再有“仆射”之官名。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朝历代仆射们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仆射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仆氏、射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金国时期所设置的仆正官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金国时期,朝廷大帅府设有“仆正”官位,官秩为从六品。在仆正之下,还设有官秩为正七品的副仆、官秩为正九品的仆丞,以及无品的随从等。
仆正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掌管王宫中的车、马、厩、牧、弓、箭、鞍具等后勤保障和军需物资,是挺要紧的职务,多为亲信大臣担当。
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孛儿只斤·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金国在蒙宋联军攻击下灭亡。
其后,在仆正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仆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但皆史称“河南族仆氏”。
源流四
源于回纥族,出自唐朝时期回鹘汗国仆骨氏族部落,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仆骨氏,亦称仆古氏、仆固氏,源于汉末西北游牧民族铁勒之一部,出自铁勒九姓中的处月部,在一些史籍中称其为“沙佗部”。
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以后,仆骨氏部落一度依附于突厥汗国,后在唐朝协助下摆脱了突厥汗国的控制,又转而依附于薛延陀部。当时,仆骨氏部落有帐户三万,兵员万人。其游牧之地一度远在蒙古高原的最北端,至贝加尔湖流域,史书称其“俗梗骜,难召率。”
在归附薛延陀部时期,其首领任薛延陀部的“娑匐俟利发”掌管仆骨部。在薛延陀部被唐朝大军击灭之后,其首领仆骨·歌滥拔延率部归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649年在位)将其居地设置为金微州(今蒙古国肯特省一带),拜仆骨·歌滥拔延为右武卫大将军、金微州都督。
仆骨氏族人在归附于唐朝之后,多有族人入唐为中央王朝服务,在唐朝与突厥、吐蕃、高句丽、羌胡等政权的历次征战中,仆骨氏族人皆协助唐朝政府,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其主要的世系为仆骨·歌滥拔延→仆骨·思匐→仆骨·乙突→仆骨·佚名→仆骨·设支→仆骨·曳勒歌→仆骨·勺磨→仆骨·乙李啜拔→仆固·怀恩……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公元713年),仆骨·乙李啜拔在内乱中被杀,诣朔方降,有司将凶手诛之。仆骨·乙李啜拔的儿子名叫仆骨·怀恩,继其位。
仆骨·怀恩,亦称仆固·怀恩,公元716/719~765年待考,著名的唐朝将领,在承袭金微都督后“安史之乱”初起,仆骨·怀恩便被唐肃宗李亨(公元756~761年在位)任命为朔方左武锋使,他骁勇果敢,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号令公,公元697~781年)在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部)及以东地区连败叛将高秀岩、薛忠义等部。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仆骨·怀恩配合河东节度副使李光弼(公元708~764年)战于常山(今河北正定)南北诸县,数次挫败史思明(史崒干,公元703~761年)。农历7月再随郭子仪赴灵武(今宁夏灵武)保卫唐肃宗。次年,仆骨·怀恩因率回纥兵参加收复两京有功,敕封丰国公。随后在夺取愁思冈(今河南安阳)等地的作战中常为先锋,勇冠军中。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仆骨·怀恩任朔方行营节度,进封大宁郡王。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仆骨·怀恩出任领诸军节度行营,为天下兵马元帅雍王之副,领前锋发兵陕州 (今河南三门峡市),再次夺取洛阳,歼史朝义部八万余人,并乘势追击,仅半年悉平整个河北地区,因功升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他有功成失势之忧,奏准分授归降的安史旧将田承嗣等为河北镇将,并与之结好,以朝日后有功。
不过,仆骨·怀恩其人晚节不保,到了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因厌恶朝臣对其的猜忌并不满官阶晋升太慢,同时遭受宦官逼迫,遂起兵反唐,并联合回纥、吐蕃联军欲夺占京师长安。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农历9月,仆骨·怀恩率三十万大军进犯唐朝晞州、奉天,随即在进军途中暴病身亡。在整个唐朝时期,仆骨·怀恩一家人先后有四十六人为大唐王朝殉难,有三个女儿牺牲个人幸福远嫁和亲,可谓满门忠烈,可惜其人却不被唐廷信任,最终被太监所逼迫而谋反,被史家记入了“叛臣传”,实是令人扼腕。得知仆骨·怀恩死讯,虽其人反唐,但唐代宗仍深为之惋惜。
到了唐懿宗李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为了帮助唐朝解决吐蕃王朝的侵扰问题,西域回纥部的大首领仆骨·俊主动率部从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出击,一举击败了吐蕃军队,然后配合沙州(今甘肃敦煌)名士张义潮(公元799~872年)收复了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轮台(今新疆乌鲁木齐)等城池。之后,他派自己的达干(宰相)拔也·米怀玉入朝见唐懿宗,报告了这一胜利。从此,该支回纥部就在西州一带生息发展。后来仆骨·俊与张义潮之间闹起了矛盾,关系交恶,遂独立为王,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高昌回鹘政权,史称“高昌回鹘王国”(公元866~1283年)。
仆骨氏族人后来大多融入汉族、维吾尔族、裕固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中,从唐朝时期起,即有以氏族名称为汉化姓氏者,称仆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仆氏族人皆尊奉仆骨·歌滥拔延、仆骨·怀恩为得姓双祖。
源流五
源于女真族,出自唐朝时期女真仆散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的记载:
满族仆散氏,亦称布萨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和金国时期女真仆散氏部落,以姓为氏,满语为Busa Hala,汉义“很氏、多”,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仆散氏名人,是金国时期著名的金太祖宣献皇后仆散氏(生卒年待考)、左丞相兼都元帅仆散·乌者(仆散·忠义,公元1115~1166年)、兵马都总管仆散·浑坦(公元1100~1172年)、枢密使仆散·忽土(仆散·师恭,公元?~1157年待考)、左副元帅仆散·揆(公元?~1207年待考)、宰相仆散·七斤(仆散·端,公元?~1217年待考)、左副元帅仆散·阿海(仆散·安贞,公元?~1221年待考)等人。
金国灭亡之后,仆散氏族人退回东北,明朝时期改称布萨氏,世居中都蒲裕路挟懑河(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克山乌裕尔河支流)、上京拔卢古河(今黑龙江阿城白城子)、瓦尔喀地区(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仆散氏族人多冠汉姓为仆氏、蒲氏、林氏、布氏、端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热门资讯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