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曾臻

杞姓,是未被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百三十六位,族人多以齐郡为郡望。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卫市,辽宁省的朝阳市,山东省的济南市,河南省的濮阳市,江苏省的南京市鼓楼区,湖北省的十堰市郧阳县,云南省的昆明市、曲靖市,北京市,上海市的浦东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杞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娄云衢(东楼公)、姒春(杞简公)、陈德(杞国公)、陈镛(临江侯)、自杞普安。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西周时期诸侯杞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关于杞氏,司马迁在《史记》在中描述道:“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

按史籍《通志·氏族略二》中记载:“杞氏,姒姓,夏禹之后。”在史籍《正义括地志》中也记载:“汴州雍丘县,古杞国。<地理志>云:古杞国理此城。周武王封禹后于杞,号东楼公,二十一代为楚所灭。”

后迁至今山东省的潍坊市下辖安丘市东北部一带。

实际上,杞国是自商王朝时期一直延演至战国初期的一个古老姒姓诸侯国,国祚延绵一千来年,历代国君皆为大禹的后裔。

杞国正式建国于商王朝时期,其间史载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西周王朝初年杞国得以重新建国,君主传了二十六~二十八代,一直到战国初期亡于楚国,有史料可考的君主是二十代,另有六~八代君主失考。

在周武王姬发(按盘古王表推算公元前1133年~前1122年为商西伯侯,公元前1122~前1116年为周武王,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前1043年在位)灭了殷商王朝之后,建立起西周王朝。为了巩固政权,周武王遂大封诸侯,其间到处寻找大禹的后裔,把一个叫妫满的人封到陈邑(今河南淮阳),赐公爵,建陈国,主管对舜帝的祭祀,时称陈公满。

一直到周成王姬诵七年(按盘古王表推算为公元前1108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34年)开始亲政,再次追封先贤古帝后裔之时,又找寻到了大禹的第三十六世孙娄云衢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便把他召来,特在其姓氏字上加赐“木”偏旁为“楼”,称姒东楼,封为东楼公,赐封其到雍丘杞邑以延续古杞国国祚,主管对大禹的祭祀,号称杞东楼公。这时的杞国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的开封市杞县一带。

杞国是小国,史书对其罕有记载,汉朝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史籍《史记·陈杞世家》中虽然对杞国有所记载,但主要记载陈国的历史,实际上对杞国的整个描述只有二百七十余字,并只记载了杞国的两次内乱。对此,司马迁特别予以说明:“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这样的小诸侯国,在周围强邻大国的压迫下,屡次被迫迁徙。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那就是杞国君主乃是大禹之后,存有古老的夏礼,因此,在春秋晚期孔子曾为考察夏王朝之礼制而造访杞国。只是由于春秋时期战乱频乃,杞国典册多散失,因此孔子空手而归,并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杞国虽然与姬周同属于华夏裔族大家庭,但其境地总体上一直在东夷民族的文化环境中,久被夷化,由此也往往被诸夏大国所蔑视。例如,在典籍《列子·天瑞》中所说的成语典故“杞人忧天”,就明显具有鄙视性,该成语虽说是用来形容庸人自扰的无谓担忧,但也表明了杞国在两周时期多经磨难,因此造成了国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如今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溴氧层日渐破坏,“杞人忧天”已经成为了尖锐的现实。

到了杞国第十或第十二代君主(杞谋娶公,公元前828~前751年在位待考)继位执政,正值西周王朝共和执政末年(周厉王姬胡当政时期,公元前878年继位,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驱逐,公元前841年~前828年共和执政,仍为周厉王纪年),距周成王姬诵封东楼公娄云衢之时已经过了将近二百八十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二百零六年),期间共经历了九位周王(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恭王姬繁麇→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因此,其间杞国的君主世系肯定有缺漏,至少也有八~十代君主失载!因为,不可能仅凭姒东楼→姒西楼→姒题→姒谋娶这四位君主就能度过如此漫长的历史阶段,那需要四位君主平均每人执政七十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五十二年),这在上古时期是不可能的。

到了杞谋娶公执政时期,杞国曾先后受到了来自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击,几乎无法在河南东部地区立足,杞谋娶公只得举国北迁,将杞国从杞县迁到邾国避难,一度被安置在滕邑(今山东滕州)。不料随后又受到鲁国、莱国、莒国的夹击,被迫迁国至夹谷(今山东新泰),后又因受到位于营丘(今山东昌乐)的莱国攻击,遂再迁往九山一带(今山东临朐)。

至春秋时期,杞国本身弱小,又夹在姜姓齐国、姬姓鲁国、己姓莒国、妘姓莱国等强势大国之间,常被侵扰,例如鲁国就曾借口杞君“不敬、不祀禹”,就多次出兵“伐杞、入杞、占杞田”。而莱国、莒国为了扩张自身的势力,也不断蚕食杞国之地。杞国为求自保,只得被迫与西南方的姬姓晋国结盟。

到了杞武公执政时期(公元前750~前704年在位),在其英明领导下,杞国国势一振,他乘着齐国修养生息而固封之机向东北方向扩张,开始不断入侵托庇于齐国的淳于国(州国),并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九年(杞武公三十年,公元前722年)吞灭了淳于国。

到了周襄王六年(杞成公姒每亡九年,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将杞国迁到了营陵(缘陵,今山东昌乐)。到了周景王元年(杞文公姒益姑六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杞国迁到了故淳于国之地的斟寻(今山东安丘黄旗堡镇)。

在杞国末年,内政十分不稳,连续出现了弟弑兄夺君位自立的情况。周敬王十四年(杞悼公姒成十一年,杞隐公姒乞元年,公元前506年),杞悼公逝世,儿子姒乞即位,是为杞隐公。杞隐公在位仅几个月,就被其弟姒遂弑杀夺位,这就是杞釐公(公元前505~前487年在位),即位后将兄长杞隐公草草安葬在今山东省安丘市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西北。

然而杞厘公一家也好景也不长,他于周敬王三十三年(杞釐公十八年,公元前487年)逝世后,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儿子姒维,是为杞愍公。杞愍公走上了其伯父杞隐公的老路,于周元王五年(杞愍公十六年,公元前471年)也被其弟弟姒阏路弑杀夺位,这就是杞哀公。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杞国史实很少,基本上只是叙述国君的世系,但所提到的具体发生了杞国的历史事件,唯有这两件兄弟相残之事。

到了周贞定王二十四年(杞简公姒春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三年,齐宣公姜积十年,公元前445年),杞国终于在楚惠王亲率大军向北东进击的过程中亡于强大的楚军,杞简公成了杞国的末代君主。但由于楚国鞭长莫及,未能实际占有杞国之地,其境被齐宣公白拣个便宜,成为齐国邑地。

周王朝时期的杞国自公元前1108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34年)娄云衢得封建国,至公元前445年杞简公时期亡国,共记载有国祚六百六十三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五百八十九年);加之甲骨文所记载的商王朝时期商高宗武丁(按盘古王表推算为公元前1324~前126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迎娶杞国女子为妻(妇杞)的杞国历史,国祚至少应陆续持续有八百三十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七百七十六年)。

亡国之后的杞国王族后裔逃奔到鲁国,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杞氏,世代相传至今。

姒姓杞氏族人大多尊奉娄云衢(东楼公)、姒春(杞简公)为得姓双祖。

杞国灭亡之后,杞简公的弟弟姒佗逃往鲁国,当时的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后又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夏氏、侯氏者。

该支姒姓夏侯氏族人曾在大庭之墟(今山东曲阜)、卞邑(今山东泗水)、龚城(今山东宁阳)、谯郡(今安徽亳州)等地生息繁衍,自秦、汉朝以后很是出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诸如:

汉朝时期的太仆夏侯婴(号滕公,公元前?~前172年待考)、汝阴文侯夏侯灶(公元前?~前165年待考)、平阳驸马夏侯颇(公元前?~前115年待考)、太子太傅夏侯始昌(生卒年待考)、太子太傅夏侯胜(字长公,生卒年待考)、太子少傅夏侯建(字长卿,生卒年待考);

汉末三国至曹魏时期的汉丞相夏侯阿瞒(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公元155~220年)、征西将军夏侯玄(字太初,公元209~254年)、大将军夏侯惇(字元让,公元?~220年待考)、征西将军夏侯渊(字妙才,公元?~219年待考)、右将军夏侯霸(字仲权,生卒年待考)、兖州刺史夏侯威(字季权,生卒年待考)、乐安太守夏侯惠(字稚权,生卒年待考);

晋朝时期的光禄勋夏侯和(字义权,生卒年待考)、散骑常侍夏侯湛(字孝若,公元243~291年);

唐朝时期的御史夏侯审(生卒年待考)、宰相夏侯孜(字妤学,生卒年待考);

宋朝时期的词赋家夏侯嘉正(字会之,公元953~989年)……等等,实际上姒姓夏侯氏与杞氏同宗同源。

源流二

源于妫姓,出明朝时期临江侯陈德,属于以先祖爵号为氏。

陈德,公元?~1378年待考,字至善,濠州人(今安徽凤阳),是上古虞舜姚重华(公元前2255~前2208年在位)的后裔子孙。

史书记载,陈德家族原来世代务农,生有勇力。元朝末期他在皖东(今安徽定远)追随吴王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的起义军,以万夫长从战,每战皆有功,晋为帐前都先锋。后同诸将攻取宁州、徽州、衢州、婺州诸城,擢升为元帅。

在另一义军势力首领张士诚(张九四,公元1321~1367年)的属下大将李伯升在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1年)率军十万进攻长兴时,陈德领军往援,将李伯升击走。当年农历7月,陈德又率军从援南昌,与另一义军势力首领陈友谅(公元1320~1363年)大战于鄱阳湖,力擒其水寨首领姚平章,当时战事激烈,明太祖所乘之舟胶浅,陈德力战护主,身中九箭而不退。后从平武昌,大败张士诚兵于旧馆,擢天策卫亲军指挥使,进佥大都督府事。

陈德后从大将军徐达(字天德,公元1332~1385年)北取中原,攻克元朝重镇汴梁,立河南行都督府,以陈德署府事,讨平群盗。后领军征山西,破泽州磨盘寨,捕获元朝参政喻仁,遂汇合大军连续攻克平阳、太原、大同。接着渡河直取奉元、凤翔,至秦州,当时元朝守将吕国公逃遁,陈德死追不放,擒之。在徐达围攻元朝守将张良臣于庆阳时,张良臣仗恃有其兄张良弼(字思道,公元1329~1409年)为外援,间使往来,结果被陈德将其悉数擒获,庆阳遂下。接着又大破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公元?~1375年待考)),降其兵将八万。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陈德受封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陈德随从颍川侯傅友德(公元?~1394年待考)进伐蜀地,分道入绵州,击破龙德,大败吴友仁之众,乘胜拔汉州。当时元朝残余势力的向大亨、戴寿等人逃往成都,陈德挥军追击败之,与陈友德所部围攻成都。蜀地平定,赐白金彩币。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陈德晋升为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冯胜(冯国胜,字宗异,公元?~1395年待考)率军二十万远征漠北,破元军残部于别笃山,俘斩万计。接着攻克甘肃,取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留兵扼关而还。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陈德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于三岔山(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擒北元政权的副枢密使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当年秋季,陈德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北元兵首级六百,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陈德受命在北平练兵。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陈德返还家乡凤阳,第二年就逝世了。明太祖追封其为杞国公,赐谥“定襄”。

陈德有个儿子名叫陈镛,公元?~1387年待考,原为平山卫指挥佥事,督筑有著名的“聊城光岳楼”(迄今屹立),袭封父爵为临江侯。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已经去世的陈镛居然被追坐为前宰相胡惟庸(公元?~1380年待考)一党,年老暴躁的明太祖还下诏言其征西时有大过,再被镌责,称其与胡惟庸通谋,结果爵除。

这一时期,明廷上下与胡惟庸的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字百室,公元1314~1390年)等大批开国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多达三万余人。

在明太祖残杀开国功臣的历史时期,陈镛的后裔子孙中有改以先祖陈德的爵号“杞国公”为姓氏者,称杞氏,藏匿于光岳楼附近,世代相传至今,号“聊城杞氏”。

妫姓杞氏族人皆尊奉陈德(杞国公)、陈镛(临江侯)为得姓双祖。

源流三

源于彝族,出自宋、元时期云南大理国彝族自杞部,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在彝族自杞部中,有普安的后裔子孙在明朝时期按制以汉姓“杞”为姓氏,后有改为岂氏者,杞、岂二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彝裔杞氏族人皆遵奉普安为得姓始祖。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