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程琳

,是未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古圈国余族所建均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圈国,是夏商时期的一个古老方国(今山西潞城),曾称作微国、郿国、麇国、均国,其先祖是南下的山东圈邑(今山东梁山北部)之东夷部族,为炎帝后代姜伯夷的后裔子孙,国人以强悍勇武著称。  在商王祖庚子曜执政时期(公元前1266~前125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91~前1185年在位),圈国还很是强盛,对商王朝的威胁也极大,其在殷墟甲骨文中记作“微伯”。当时商王祖庚也不得不与之“求和以待”。  到了商王廪辛子先执政时期(公元前1226~前1220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61~前1156年在位),商王朝已经积累强盛起来,商王廪辛派出了小臣垟试探性地去讨伐圈国,居然一举战胜之,并俘获了圈国的首领。圈国遭此打击后,其国人中的一支迁往渭水中游南岸(今陕西眉县),依附于姬周首领姬亚圉,时称作“微”;而另一支则聚居在郿坞一带(今陕西周至西北部),便称作“郿”。  后来的西土八国即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参加了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133年~前111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55~前1043年在位)讨伐商末帝子受辛(商纣王,公元前1155~前1123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75~前1046年在位)的战争,其中的“微”即圈国。  但是,西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恐微国日趋强盛,于是发兵“征郿微”,当时圈国惧怕,遂有“郿微至,献帛”的历史记载,随后被迫越过秦岭,向汉水流域的上游地区迁徙,一直迁至钖穴(今湖北郧县五峰山一带)方落居下来,因当地野生麇鹿(獐子)四处乱跑,遂改国名为“麇”。  在整个商、周时期,圈国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  第一次迁徙:夏商之际,圈国人由山东省的粱山地区越过太行山到今山西省的长治市潞城县一带,与黎、潞为邻,由于潞城乃商微子启的封邑,故而后世称其国号为微国;  第二次迁徙:殷商后期,向南渡过黄河抵达渭水流域,称郿国、亦称微国,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省的宝鸡市眉县、西安市周至县一带;  第三次迁徙:西周早期,翻越秦岭到汉水流域的钖穴,称麇国、亦称麋国,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省的白河县和湖北省的十堰市郧县一带;  第四次迁徙:西周末期,居住在钖穴的一支过长江到洞庭湖一带,称麇国、亦称麋国、微国,主要分布在今湖南省的岳阳市一带;  第五次迁徙:春秋中期,居住在防渚的一支先西迁至庸国,再迁蜀国,称微国、亦称郿国;称微国者在今湖北省的十堰市竹山县一带,称郿国者则分迁到今四川省的眉山市一带,其中又有一个分支迁徙到了滇北地区即今云南省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一带。  周顷王姬壬臣二年(楚穆王熊商臣九年,陈龚公妫朔十五年,郑穆公姬子蘭十一年,蔡庄公姬甲午二十九年,宋前昭公子杵臼三年,公元前617年),趁着长狄部族发动攻击宋国之机,楚穆王联合了附庸的陈、郑、蔡诸国共同盟会,准备率师集结于厥貉(今河南项城西南部),以谋伐宋国。当时,麇国君主麇子也参与了盟会。但在诸国联军汇集厥貉之时,麇子又临阵逃跑,溜归本国去了。为此,楚穆王十分恼怒,便于次年初率原先准备攻击宋国的大军讨伐麇国,当时楚国令尹成大心(公元前?~前615年待考)率军在防渚(今湖北房县)彻底击溃了麇国军队。紧接着在当年春季,楚穆王最尊崇的太师潘崇又第二次率楚军讨伐麇国,楚军一直攻击到麇国都城钖穴,麇国损失惨重,由此大衰。故而,在史籍《春秋公羊传·文公十一年》中有一笔记载:“春,楚子伐圈。”  五年后的周匡王姬班二年(楚庄王熊侣三年,秦康公嬴罃十年,公元前611年),楚国境内发生了大饥荒。当时戎狄部族乘机征伐楚国,庸国人也率领群蛮背叛了楚国。在这样的局势下,已经迁逃到岳阳地区的麇国故臣唆使百濮部族集结于选邑(今湖北枝江一带),也准备出击楚国。三难汇聚,致使楚国局势急剧紧张起来,以至于楚庄王下令将北接中原的申、息两县北门皆尽关闭,防备北方中原诸侯趁机南攻楚国。  不过,当时楚庄王采纳了大司马蒍贾(字伯嬴,公元前?~前605年待考)的建议,突然出兵讨伐庸国(今湖北竹山)。那百濮部族的首领见楚国虽有饥荒,但依然能出兵作战出击庸国,显然其实力未衰,无甚便宜可捞,于是默然撤兵罢归。后来,楚庄王在秦康公和忠州(今重庆)巴人的支援下,终于战胜了庸国并吞灭之,于是附庸于庸国的群蛮也只得被迫与楚庄王结盟。就此,楚国摆脱了这次大危机。  楚国吞灭了庸国,那趁乱搅和的麇国在睚眦必报的楚庄王面前也很难幸存。事实上,在楚庄王三年之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三大史籍中皆再无有关庸、麇二国的记载,显见其已为楚国同时击灭了。

源流二

源于职业,出自古代陶瓷制作工匠,属于以职业工具名称为氏。

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创造,自尤陶氏发明陶器至今,已经有一万余年的历史了。

陶瓷器皿的制作,从原始社会的人工捏制导如今的机械化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劳动人民在制作陶瓷的过程中,发现了陶瓷拉坯方法并总结了制坯工艺技术:在拉坯过程中,将坯泥置于能够旋转的盘体上,能够极大地提高陶瓷器皿的制作效率,在其上,坯泥能够更加均匀,陶瓷器皿成形后在烧制过程中的成品率也大大提高,故而,拉坯盘就逐渐成为手工制作陶瓷器皿的必备工具,制陶工匠们将这种工具就称作“均盘”或简称“均”。

西汉王朝早年的文字学著作《古今字》中解释:“均,造瓦之具,旋转者也。[董仲舒曰:]‘泥之在均,惟甄者之所为’。”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