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曾臻

保姓,未被的英文列入农历旧百家姓姓氏

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零四位,人口约四十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5%左右,族人多以山阳,崇川为郡望。

如今江苏省境内有蒙古族保氏后裔。在江苏南通,苏州均有保氏族人。江苏省张家港市今亦有保氏多户,约八十余人,原属江苏南通保氏,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后迁入。

回族保氏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云贵地区的回族保氏由云南而迁贵州者,沿曲靖,罗平而下,至贵州兴仁定居,而后又有迁普安青山者,约有五百余人。

距沉阳市区东南约二十公里的东陵区李相镇尾巴沟原名苇芭沟村,居住着九户极为稀少的“保氏”人家。经过查看“保氏家谱”,史学家佟悦认定,“保氏”为“随名姓”,其家族应为满洲的“蓝旗”。

四川广元市也有一支回族保氏,现有近二百余人。据其家谱记载,原为陕西临潼府人,其族中兄弟两人,于清朝时期应广元回族之邀从陕西至广元出任阿訇一职,一人因病滞留陕西阳平关地区,在当地留回族保姓一支;另一人至广元地区任阿訇,在任期间深得广坊老乡拥戴,后与当地回族陈氏家族开亲,留广元回族保氏一支至今。

在河北沧州市沧县李天木乡保庄子村亦有保氏一支,有二百余户,九百余人,相传是明朝初期迁自山西省洪桐县。

广州回族保氏跟散居全国城镇的回族相仿,其经济形态均属城市经济型。建国前,保氏回族多数从事小商贩、店员和打杂工之类的职业,亦有小部分是公务人员、自由职业者和工商业者。小商贩和手工业本小利微,经常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境地。广州的回族保氏族人从医者众,且为当地群众所称道的,以牙科最享盛誉。保氏牙医肇始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可谓是广州牙医的创始者之一,距今已有九十余年的开业史。值得一提的是,保氏牙医的发展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与关怀。民国十三年前(公元1924),保氏牙医挂牌开业,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与倾轧,面临着倒闭的危机。是年,孙中山在粤积极提倡医学,扶持了医界,特别氏包括保氏牙医在内的合法权益,保氏后人每谈及此事都兴奋不已。

在今越南的瑶族中保留至今的一部著名史诗《过山榜》中,提到有十二宗姓,其中就有保氏。有意思的是,在《过山榜》中还特别注明“保氏要忌食卷心菜”,不过,却没有解释为什么不能吃卷心菜(圆白菜、包菜)。估计是卷心菜的俗名为“包菜”,“包”与“保”谐音,故而忌之。

得姓始祖有少昊(金天氏、青阳氏)、杜鹏举、芈保、王保保(扩廓帖木儿)、库库台·特穆尔、保卫国(李卫国)、保卫厂(李卫厂)、保卫民(李卫民)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祁姓,出自西周时期古杜国君主,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全唐文》中的记载:有安州刺史杜公神道碑:受正性者德之元,纂重侯者业之盛,君子体仁以合德,积厚以感通。著于神明,光于祚允者,其惟杜公乎!公讳鹏举,字某,其先京兆人也。七代祖讳模,后魏为濮阳守,卫人宜之。子孙世居东郡,故今为濮阳人。夏有豢龙之官,周封唐杜之国,世载侯伯,勋藏晋鲁。周公锡命,元旗火龙;拯三代之衰,参五霸之业,斯保姓之始也。

杜国,源出祁姓,因参与周武王灭商之举,西周初期封为唐杜国,历史上亦称其国为荡社,简称杜国。

西周时期,杜国的地理位置在今陕西省的西安市东南部,原本是一个七十里方圆的诸侯国,伯爵,国君历为周王室大夫。在西周后期周宣王姬静(姬靖)执政时期(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其国君杜伯曾被周宣王所冤杀,这在史记稀寡的杜国历史上,算得是大事一件。

到了的秦宁公(秦宪公)嬴立即位为秦国新君(公元前715~前703年在位),为急于扩张秦国势力,秦宁公一举吞灭了邻邦杜国,国人散居于京畿,汉朝时期聚居于京兆,后在南北朝时期迁居至东郡一带,就是《全唐文》中所指的杜鹏举、杜模等人。

杜模,是北魏王朝时期得濮阳太守,从此其族落居濮阳。杜模的六世孙杜鹏举,唐朝濮州人(今河南濮阳),初与卢藏用(字子潜,公元664713)同隐白鹿山(今河南辉县、修武之间),后从医,再后官至右拾遗。唐玄宗东行游猎时,他上赋规劝。终官至安州刺史(今湖北安陆)

杜鹏举之子叫杜鸿渐,字之巽,是唐朝中期以后著名的历史人物。

杜鸿渐,公元708769年,字之选,他是唐玄宗李隆基一朝的进士,及第后解褐延王府(李玢,遥领安西大都护、碛西节度大使),为参军。不久,安禄山的族兄安思顺上表推荐杜鸿渐为朔方判官。

及至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4)农历11月安禄山发动叛乱,当时唐玄宗仓惶出逃至成都,而皇太子李亨则按军八万于平凉(今甘肃平凉),不知所适,属下合议后,建议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取丰安(今宁夏中卫)

在朔方郡为判官的杜鸿渐权衡局势后,立即与六城水运使魏少游(字少游,公元?~771)、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卢简金、关内盐池判官李涵等人商议:胡羯乱常,二京覆没,太子治兵平凉,然散地难恃也。今朔方制胜之会,若奉迎太子,西诏河、陇,北结回纥,回纥固与国,收其劲骑,与大兵合,鼓而南,雪社稷之耻,不亦易乎!随即具上兵马招辑之势,且录军资、器械、储廥凡最,之后派遣信使持涵到平凉见太子请诣。太子见报后大悦。

当时,殿中侍御史裴冕也从河西赶来,亦劝之朔方。而杜鸿渐与崔漪至白草顿(今甘肃平凉北部)迎谒,说道:朔方天下劲兵,灵州用武地。今回纥请和,吐蕃结附,天下列城坚守,以待王命。纵为贼据,日夜望官军,以图收复。殿下治兵长驱,逆胡不足灭也。太子大喜,对杜鸿渐赞道:灵武乃我之关中,卿乃吾萧何也。

太子率军既至灵武后,杜鸿渐见全国上下慌乱,即与裴冕、崔漪等人劝他即皇帝位,以安中外民望。六请,见听。

杜鸿渐明习朝章,采旧仪,设坛遗城南,先一日草其仪上之。太子说:圣皇在远,寇逆方结,宜罢坛场,它如奏。于是太子即位,是为唐肃宗(公元756761年在位),随授鸿渐兵部郎中、知中书舍人事。俄为武部侍郎,迁河西节度使。两京平定之后,杜鸿渐又节度荆南。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襄州将领康楚元、张嘉延等人据州城作乱,襄州刺史王政脱身逃走,康楚元自称南楚霸王,因袭荆州。当时杜鸿渐弃城而遁,人皆南奔,争舟溺死者甚众。澧、朗、复、郢等州官闻杜鸿渐已经逃走,皆窜伏山谷。不久,商州刺史韦伦出兵平定了康楚元之乱。

久之,乃召杜鸿渐为尚书右丞、太常卿,充礼仪使。泰、建二陵制度皆杜鸿渐综正,以优,封卫国公。杜鸿渐又建言:《周官》曰:凶荒杀礼。今承大乱,民人夷残,其婚葬卤簿,非于国有大功及二等以上亲皆不许给。诏可。

到了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唐代宗晋升杜鸿渐为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进中书侍郎。崔旰杀郭英軿据成都,邛州牙将柏贞节、沪州牙将杨子琳、剑州牙将李昌膋以兵讨崔旰,时蜀、剑二地大乱,史称崔旰乱蜀。当时唐代宗命杜鸿渐以宰相兼成都尹、山南西道剑南东川副元帅、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往镇抚之。

不过,杜鸿渐生性畏怯,无它远略,而晚节溺浮图道,畏杀戮。及逾剑门,惩艾张献诚败,惮崔旰雄武,先许以不死。既见,礼遇之,不敢加谯责,反委以政,日与从事杜亚、杨炎等人纵酒高会,并推荐崔旰为成都尹,而授贞节邛州刺史,其子崔琳为沪州刺史,各罢兵。乃请入朝,许之。及见帝,盛言崔旰威略可任,宜为留后。杜鸿渐还上献宝器五床、罗锦十五床,麝脐五石,官复辅政大臣。后有议者疾其长乱,改进门下侍郎。

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唐代宗任命杜鸿渐兼东都留守、河南淮西山南东道副元帅,杜鸿渐辞疾不行。又让山南、剑南副元帅,听之。唐大历四年(公元769),杜鸿渐疾甚,辞宰相,罢三日卒,终年六十一岁,唐代宗追赠其为太尉,赐谥文宪

杜鸿渐自蜀还朝,曾食千僧,以为有报,当时搢绅皆效之。后来病甚,杜鸿渐令僧剔项发,遗命依浮图葬,不为封树。

在杜鸿渐出兵镇压崔旰之乱时,建有天保军,驻扎在保州,即今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米亚罗镇一带,后因此改为天保郡,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功为姓氏者,改称保氏,世代相传至今。

祁姓保氏族人皆尊奉杜伯为血缘远祖,尊奉杜鹏举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礼官保章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谱》记载,保氏源出周礼之官保章氏。

在保章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号为姓氏者,称保章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保氏、章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后裔雄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公族有后裔名保,其后代以先祖名字之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保氏族人皆尊奉雄保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于王氏,出自元朝末期将领王保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历史文献《南通历史札记》的记载:王保保,汉族,公元?~1375年待考,沈丘人(今安徽临泉),是元朝末期中书平章政事察罕帖木儿(维吾尔族,汉名李察罕,字廷瑞,公元?~1362年待考)的外甥,养以为子,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公元13331368年在位)特赐其蒙古名为扩廓帖木儿(库库台特穆尔)

王保保的父亲是河南的汉族人,母亲是维吾尔族人,也就是察罕帖木儿的姐姐。王保保其人精通武艺,兵法娴熟,骁勇机敏,擅长正面攻防战,是著名的军事家。元朝末期,王保保随养父察罕帖木儿率兵镇压红巾军农民起义。在察罕帖木儿死后,元顺帝再拜王保保为银青荣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皇太子詹事等,领其养父兵衔。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农历11月,王保保率军击败并俘虏了红巾起义军主将陈猱头,杀了将领田丰、王士成等,之后进驻河南。后因占据了晋宁、冀宁二路之地,而与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散只兀·孛罗帖木儿相争。当时,元太子孛儿只斤·爱猷识理达腊与父亲元顺帝不睦,依重于王保保,而元顺帝则依重于散只兀·孛罗帖木儿。相争不利后,王保保护着太子避奔太原,散只兀·孛罗帖木儿则入朝成为丞相,大权独揽。

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经过充分准备的王保保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兵直捣京师大都(今北京),杀了已经是中书平章兼知枢密院事的散只兀·孛罗帖木儿,自为左丞相,元顺帝无奈,只好封其为河南王,统兵南下。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农历2月,王保保率兵至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因与部将李思齐、张良弼等不和,互相攻击。明太祖朱元璋则乘机遣师北伐,一举夺取颍州,王保保只得退至沈丘。明军持续追击,王保保携沈丘居民毁城北逃。当时元顺帝下诏令王保保与李思齐和解,王保保在怒气之下反而诛杀了下诏使,元顺帝大怒,命太子掌兵权,王保保拒旨。之后其部将关保、貊高皆纷纷叛离,王保保权势大衰,至农历10月被撤职,居河南府。

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元年,公元1368),王保保占据了太原,尽杀朝廷命官。元顺帝大怒之下命诸军共讨之。不料王保保出奇制胜,大败诸路勤王元军,之后又上疏归顺。元顺帝哭笑不得,只好下诏涤其前非,仍为河南王、太傅、中书左丞相。

不久,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军北定中原,元军大部败走太原。明军直逼大都,元顺帝弃都北逃。王保保这时奉命率元军收复京师大都,大意之下,遭到了征虏大将军徐达(字天德,公元13321385)及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字伯仁,公元13301369)率领明军劫营,王保保惨败,元军溃散,他仅率十八骑逃奔甘肃行省,避于皋兰一带收拾旧部。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农历4月,明军都督副使顾时、参政戴德攻克兰州,元军平章政事张志敬率州人侯文贤等投降明朝,遣张温守兰州。农历8月,北元大将贺宗哲攻兰州,明将冯胜击退元军。农历12月,王保保从甘肃率步骑突击兰州。张温乘暮色出城袭击,北元兵不明虚实,稍稍退却。不久,北元军又包围兰州,包围圈达数重之多。张温率兵坚守,并击退深夜登云梯上城的元兵。当时情势万分紧急,明军巩昌指挥使(今甘肃陇西)于光率军驰援兰州,却被王保保打败,俘虏后捆在兰州城下劝降。于光却仰面冲着城上大喊:你们要坚守兰州城,徐达将军率大军很快来增援。北元兵恼羞成怒,不断扇于光的耳光,最后杀死了他。

据方志《重修皋兰县志》的记载,王保保后来在皋兰筑有两座城:一座在东关坡上,一座在镇远桥北偏东,均据山临河,皆是王保保率军围攻兰州时所筑,前者防御东来的明军,后者控制黄河渡口。

不久,明太祖命徐达为大将军,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农历1月率兵出兵西安,直捣定西(今甘肃定西)。王保保怕被明军前后夹击以至腹背受敌,遂率围攻兰州的元军驰往定西迎击明军,屯军在车道岭南的沈儿峪(魔峪,今定西巉口至会宁马家堡之间的大涧沟),与明军隔沟对垒。双方每天战数次,互有胜负。最后明军大败元军,擒获王保保军中文武官员一千八百六十多人、将士八万四千五百多人、马驼牛羊数十万计。王保保在战败后,与妻子毛氏仅数人北逃至黄河,得流木渡河后逃往和林(今蒙古国哈勒和林)

一年后的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王保保经过修整后开始率北元军自和林南下,不断侵扰雁门关,此后多次侵扰明朝边境,致使西北边塞军民苦不堪言。明太祖深以为患,遂发三路大军出塞,时命冯胜(冯国胜,字宗异,公元?~1395年待考)为征西将军,率副将军陈德(字至善,公元?~1378年待考)、傅友德(公元?~1394年待考)等出西道,直取甘肃。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农历1月,明军再至兰州,傅友德以骁骑为前锋,再次击败王保保所率的北元军。接着冯胜在扫林山击败北元军后攻击至甘肃,北元主将上都驴投降;至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元守将吾密·卜颜帖木儿亦投降。王保保见势不妙,率残部再次退至和林。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农历8月,王保保在北元政权的都城哈剌那海(哈勒和林海,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北)衙庭逝世,此后明朝的西部边境安定了近七十年。

尽管王保保一生皆与大明王朝作对,但他仍被明太祖称赞为混毋失节,天下奇男子!后来明太祖还收其幼妹,嫁与自己的次子、秦王兼宗人令朱樉(公元13561395)为王妃,这在史籍《明实录》中有记载:扩廓帖木儿之妹,为明太祖之子秦王朱樉之正妃。

王保保逝世后,其妻毛氏刚烈,毅然从亡(自尽殉葬),其妾携幼子王泛海匿名辗转迁至长江岸城崇川(今江苏南通)落居,改取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保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保氏族人皆尊奉王保保为得姓始祖,尊奉王泛海为一世祖。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官吏保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按殷商卜辞记载,在上古时期少昊(朱宣、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成为天下共主之后,自称凤鸟氏。他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专门设置了负责农政的官员,按北方农业耕作的自然物候规律,称之为春扈氏农正,简称农正,亦称大农

据史籍《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到了尧帝执政时期(盘庚石表记为公元前2357~前2258年在位)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这位后稷所担任的大农,就是当时主管农政的官职,类如当今的农业部部长。后稷也就因此成为后世姬周的先祖。

在历史上,农正的下属副手有四:

农师,为上士大夫,具体负责农田耕作之管理;

农史,为中士大夫,负责记载农事、物候、气象、收成、仓储等;

农役,为下士大夫,专职负责农事过程中的具体相关事务;

保介,为方吏,就是地方农业官吏,主要负责管理各个田地的地界。

保介,其在史籍《左传·襄二十六年》中有记载:王子圍,寡君之贵介弟也。又保介,农官之副。”“保介的本义为辨别之端,掌管的就是具体田地所属的行政界线以及相应的民事纠纷调解,同时还是甲兵之长,负责在战时调集所管辖地域田户的征兵。这个官职是后世封建社会重要的保甲制度源发之首,也是现代社会户籍管理制度的最初发源。

在保介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保介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保氏、介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姬姓、赢姓、己姓保氏族人皆尊奉少昊为得姓始祖。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云南昭通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滇南丛话》中记载,云南回族中的保氏,出自赛典赤家族,即回族十三姓之一。

在家谱文献《昭通保氏族谱》中这样记载:吾族原于蒙古,初以特穆尔为氏,元之右族也。自库库台特穆尔授尊号为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为名,于是改姓保氏。

该支保氏族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被称为今云南昭通回族保氏。

对于该支保氏的渊源,史学家白寿彝(本名哲玛鲁丁,字肇伦,公元19092000)曾很认真地指出:予于《昭通保氏族谱》所记第十三世以后,颇为相信。而十三世之前,予乃不能无疑。其真实之程度如何,固不难据史籍以断。

保保,维吾尔族人,原来是元朝末期的大都留守,后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归隶于冀宁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平章政事散只兀·孛罗帖木儿的属下。后来元朝在明军的强势攻击下一路败退,散只兀·孛罗帖木儿分担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而保保则被派遣至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治所在今山东青州)担任平章政事,辖管今山东省的寿光、昌邑以南,即墨、高密以西,日照、临沭、郯城以北,滕州、邹城、新泰、淄博、博兴以东地区的军政要务。

到了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农历11月,明太祖朱元璋令大将军徐达攻略山东。徐达指挥二十万明军首先攻击太原以北的战略要地沂州,元军守将王宣先是投降,后又复叛,被徐达所斩杀。继而明军转向东进,接连攻克了峄州、莒州、密州、海州诸地。随后,徐达分兵派副将韩政扼守黄河,截断元朝在山东地区的援军,再分派副将张兴祖带兵攻打东平和济宁,徐达则自率大军直取益都路。

这时的益都路平章政事保保很识时务,当即开城投降。而元朝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的宣慰使普颜不花(巴布哈,字希古,公元?~1367年待考)对元廷忠心耿耿,在城下死战不降、被明军擒获后斩之,而总管胡濬、知院张俊等人则在城破时皆自杀身亡。益都路被破,东平、济宁、济南皆无障,先后被明军攻取,山东就此归于明军,为随后明军北上攻取大都奠定了战略基础。

很明显,对于该支昭通保氏所称源于蒙古之说,本意是指出自阿保,也就是元朝末期的益都路平章政事保保,这个保保是维吾尔族人。而在其家谱所述的库库台特穆尔(特穆尔,汉义刚强”),其库库台特穆尔实际上就是扩廓帖木儿的汉文异译,也就是指上述第五个渊源中的王保保。显然,库库台特穆尔与益都路平章政事保保没有任何干系,也不是赛典赤家族之后,更不是蒙古族的特穆尔氏之后,所以其家谱文献《昭通保氏族谱》中的记述是相互矛盾的,史学家白寿彝所疑实有道理。

源流七

源于佤族,出自云南佤族部落王李氏,属于官府赐姓改姓为氏。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缅甸境内的英国殖民者企图把今云南省的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境内一座资源丰富的矿山据为已有,这中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激起了班老乡十几个佤族部落人民的共同反抗。当时,佤族部落诸头人团结民众共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致使英国殖民者的阴谋彻底破产。在这其中,就有一支佤族部落的头人为李氏家族。

后来,民国政府为了表彰李氏兄弟三人在这场斗争的显赫战功,就由云南省政府出面,赐其姓氏为,老大叫保卫国,老二叫保卫厂,老三叫保卫民。如今矗立立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人民政府附近的抗英纪念碑,就是那场斗争的明证。

保卫国的传人名叫保洪忠,曾先后担任过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全国政协委员。保洪忠的长子名叫保明良,现在仍居住在上班老村,如今他身兼两职:于公,他是班洪乡政府负责人;于私,他是班老佤族部落的王子

该支保氏族人尊奉保卫国李卫国,保卫厂李卫厂,保卫民李卫民为得姓三祖。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