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
得姓始祖有秦安国君(秦孝文王嬴柱),汉安国君侯公,安国菩。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秦孝文王嬴柱,属于以先祖爵号为氏。
战国末期的秦国君主秦孝文王名叫嬴柱,公元前302〜前250年,公元前250年在位,他是秦昭襄王嬴稷(嬴则,公元前256〜前251年在位)之子,即位前称安国君,本为诸公子,后来因为秦悼太子于周赧王四十八年(秦昭襄王四十年,魏安僖王十年,公元前267年)在魏国去世,遂被秦昭襄王立为储君。
当年这位安国君为储君时有妻妾多人,生子亦众,唯其正妻华阳夫人无子。后来华阳夫人采用了当时的卫国巨商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待考)的计谋,过继了夏姬所生之子嬴子楚为己子,不但巩固了自己的正夫人地位,而且使得安国君脸面有光,能够立嬴子楚为储君。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秋,秦昭襄王薨,安国君先服丧,之后拓开五尺道,乃即位。
居王位一年后,安国君在一年后的的农历10月4日正式即位,是为秦孝文王,大赦天下,两日后的10月6就去世了,其正式在位时间还不到三天,终年五十四岁,葬于寿陵(今陕西西安临潼区骊山),储君嬴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公元前249~前247年在位)。
在秦孝文王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原爵号为姓氏者,称安国氏,史称安国氏正宗,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嬴姓安国氏、安氏族人皆尊奉秦安国君(秦孝文王嬴柱)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侯氏,出自西汉时期安国,属于以先祖爵号为氏。
秦朝灭亡后的楚汉相争时期(公元前206~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扣押了汉王刘邦的父亲和妻子,汉王遂派一名叫侯公的人去和项羽谈判,协商以古运河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这在史籍《汉书》中有记载:“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汉王复使侯公说羽,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归太公、吕后,军皆称万岁。乃封侯公为安国君。”
不过,有的《汉书》版本中记载侯公被封的是平国君,而非安国君。其实,在秦汉时期“平国君”就是“安国君”,同一虚衔爵号。侯公得封后居地在安国邑(今河北安国)。
在这位侯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号称谓为姓氏者,称安国氏、或平国氏,世代为汉朝大臣。至汉文帝刘恒执政时期(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安国氏家族徙居白鹿原(今陕西西安),参与督建灞陵(汉文帝陵寝,今陕西西安白鹿原东北部)。
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有一著名的钦差使者安国少季,他就是侯公的后裔子孙,据说其为汉朝著名的美男子之一。
安国少季后来在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奉旨钦差,与辩士谏大夫终军(字子云,公元前133~前112年)、勇士魏臣等人一起出使南越国,汉武帝利用他与南越国樛太后的私人关系,策划将南越国归顺大汉,并乘机除掉坚决反对归顺汉朝的南越国丞相吕嘉(公元前?~前110年待考)。然而由于吕嘉在南越国连续担任了三代南越王的丞相、太傅,威望超过了樛太后,其势力几乎把持了南越国上下,安国少季当时畏惧其势而不敢动手,导致计划失败。
而吕嘉为了决然与汉朝对抗,制止樛太后携国归汉之举,设计谋杀了安国少季、终军、魏臣等汉使,之后灭杀了以济南相韩千秋、樛太后之弟樛乐二人率领的两千名汉军,由此引起了汉武帝的震怒。
汉武帝当即下令调遣各地罪犯和江淮以南的水兵组成十万兵马,分五路进攻南越国。第一路任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兵从长沙国桂阳(今湖南郴县)直下湟水(今福建连江);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走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直下横浦(今广东北江翁源浈水);第三路任命归降汉朝的南越国人归义越侯赵严为戈船将军赵严,率兵出零陵(今湖南零陵)然后一路直下漓水(今广西漓江);第四路任命归降汉朝的南越国人为下厉将军,率兵出零陵(今湖南零陵)然后一路直抵苍梧(今广西梧州);第五路以归降汉朝的东瓯越国人驰义侯遗(姓氏失考)召集巴蜀的罪犯,并调动夜郎国的军队,组军直下牂柯江(今广西北盘江)。五路大军南下合击,经过一年的厮杀,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一举击灭了南越国,从此顺利地将岭南全境归入大汉王朝版图。
当然,后世有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个事件本来就是汉武帝的一个政治阴谋,他为了彻底铲除南越国这个故秦遗留势力,同时将物产丰饶的岭南地区并入汉土,就利用安国少季与樛太后曾有私通的关系,故意引发对汉朝敌视的吕嘉以武致乱,这样就有充分的理由乘机出兵灭掉南越国,却不失自己提倡儒仁治国的帝王形象。
该支安国氏族人后在两汉时期即已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安氏,世代相传至今,皆尊奉汉安国君侯公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夷族,出自唐朝时期西域昭武九姓之安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在史籍《安平志·名宦政绩名臣传》中记载:“安连济,其祖安金藏。连济入宋为御乾,开宝中徙居安海。”安金藏在史籍《新唐书》中有传记,但其先世的族属,史乘失载。
1981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的洛阳市龙门发掘安金藏之父安国菩夫妇墓,墓中出土了《唐故陆胡州大首领安君墓志》,以及一批文吏俑、武士俑、镇墓兽、驼俑、马俑、男女侍俑、罗马金币、玛瑙珠、铜镜、开元通宝钱等文物。从墓志铭考古得知,墓主安国氏,讳菩,字萨,“其先安国大首领。破匈奴,衙账百姓归中国。”曾祖讳钵达干,祖讳系利,其父名讳失载。
在《唐故陆胡州大首领安君墓志》中所指的“安国”,据史籍《新唐书·西域传》中记载:“康者……君姓温,本月支人,始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
“昭武九姓”,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于今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两河流域九姓方国政权的总称,公元六世纪后期,昭武九姓隶属于西突厥。唐高宗李治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派遣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烈(字定方,公元592~667年)、右领军郎将薛礼(字仁贵,公元614~683年)、右屯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突厥奚利邲咄陆可汗,公元?~662年待考)、左屯卫大将军兼流沙道安抚大使阿史那·步真等统军征讨西突厥。
至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苏烈指挥唐军在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东北部)彻底击溃了西突厥本部大帐,燕然副都护兼副将萧嗣业在大雪中率军持续追擒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公元?~659年待考)于昭武九姓之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西突厥汗国就此灭亡。
在唐王朝灭了西突厥以后,原来隶属于西突厥的昭武九姓国纷纷归附于大唐王朝。至唐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唐高宗设置了康居都督府,任命原来的康国王国为都督,然后在东安国设置了安息州,任命原来的东安国国王为刺史。这个东安国故址就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布哈拉省,后其国人中有相当多的民众后来迁入中原,遂以原国名为汉化的姓氏,称安国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安氏(见本书“0079 姓氏略考-安姓”的有关章节)。
在《唐故陆胡州大首领安君墓志》中还记载:“君时逢北狄南下,奉敕遄征,一以当千,独扫蜂飞之众。领衙账部落,献馘西京。”这是匈奴薛延陀部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进犯河套地区后被唐朝军队击败的记载: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薛延陀部发生内乱,唐太宗以江夏王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以右领卫大将军执失思力率领突厥兵、右骁卫大将军契芘何力率领凉州及胡兵,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各率领所部兵,分道并进,以击薛延陀部。安国菩当时“领衙账部落”参加了这场战争,并配合唐朝军队取得了全胜。
安国菩后在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农历11月7日逝世于长安城金城坊,终年六十四岁,以其年农历12月11日窆于龙首原南平郊,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由长安迁葬东都洛阳,与其妻何氏合葬。
安国菩之妻何氏,“其先何大将军之长女,封金山郡太夫人。”何氏亦属昭武九姓,其父名讳失载。何氏在武周则天皇帝武曌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农历1月20日逝世于洛阳惠和坊,终年八十三岁,是年农历2月殡于洛阳城南敬善寺东。
关于安国菩之子安国金藏,在新旧两《唐书》中均有传记:安国金藏为京兆长安人,在太常工籍。
唐武周则天顺圣皇后武曌称制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少府监裴匪躬、中官范云仙坐私谒皇嗣李旦(唐睿宗,公元710~712年在位)有“异谋”,则天皇后下旨左台御史中丞来俊臣(公元651~697年)彻查,安国金藏为证明李旦“没有异谋”,在酷吏来俊臣要对李旦身边的人臣实施刑讯时“大呼曰:‘公不信我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也。’遂引佩刀自剚腹中,肠出被地,眩而仆。”则天皇后闻知后“大惊,舆致禁中,命高医内肠,褫桑紩之,阅夕而苏。后临视,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尔之忠也。’即诏停狱”,那李旦因此免却一场大难。
安国金藏后在唐景云中期(公元710~711年)晋生为右武卫中郎将,简姓安氏,称安金藏。至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公元712年)后,特赐授安金藏为右骁卫将军,封爵为代国公,唐玄宗还下诏镵其名于泰、华二山碑以为荣。安国金藏寿终之后,唐玄宗下旨“配飨唐睿宗庙廷。”到了唐代宗李豫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唐代宗追赠安国金藏为兵部尚书,赐谥号“忠”,并以其子安承恩为庐州长史。至唐德宗李适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唐德宗又擢生其远孙安敬则为太子右谕德。
安国金藏被视为唐朝时期著名的大孝子,“神龙初,丧母,寓葬于南阙口之北,庐于墓侧,躬造石坟石塔,昼夜不息。地本卬燥,泉忽涌流庐之侧,李冬有华,犬鹿相扰。本道使卢怀慎上其事,诏表阙于闾。”
至北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年间(公元968〜976年),安国金藏的后代裔孙安连济于徙居安海地区,子孙繁衍昌盛,逐渐形成了今浙江安海地区的安氏大家族。
该支安国氏,安氏族人皆尊奉安国菩为得姓始祖。
热门资讯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