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
可以写作“郄、郤”。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武王属下大司寇苏忿生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根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记载,郗氏是高阳氏的后代,出自黄帝之子玄嚣。 玄嚣之后传衍至颛顼帝→祝融氏→昆吾氏,分衍了一个有苏氏部族,再传至商、周之际,有族人叫忿生,他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勋臣之一,与周公旦、召公奭齐名,身为王族,因封苏忿生以家乡十二邑建苏国,故史称“苏忿生”。古苏国的地理位置在夏王朝时期温国之境,也就是今河南省的焦作市一带,至春秋末期,苏国被北狄民族击灭。 周武王灭殷商之后,任命苏忿生担任司寇,负责刑法、司典、治安、牢狱,相当于后世的刑部尚书。苏忿生决狱牢案,明察秋毫,后世尊其为狱神,他也是典籍《尚书》中记载的苏氏第一人。 苏忿生有个庶子受封于絺邑(野王,今河南沁阳贺村一带),其后人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在周成王姬诵在洛邑建设了东都成周之后,絺邑改称郗邑,族人皆称郗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郗氏正宗。 姬姓郗氏族人大多尊奉苏忿生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两周时期周王室京畿之地郗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郗氏出自地名,即两周时期的重要战略镇邑“郗”,是西周早期开发东都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时,开始出现的地邑名称,原名称作“絺”,也就是上述第一个渊源中所指的苏忿生庶子受封之絺邑。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之后,为了巩固新建立的西周王朝对整个东方的统治,开始计划在伊、洛二水一带故夏人所居之地建设新的都邑,但未及实现就病逝了。周成王姬诵继位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叛乱事件,包括“三监叛乱”、“东夷反叛”、“淮夷作乱”等,摄政的周公姬旦率军苦战三年,平定了“三监叛乱”,其后又历将近五年时间平定两夷之乱,稳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其后,周公姬还政于周成王。周成王有感于东夷的不稳定,遂下决心将父亲周武王的计划付诸实施。他首先于周成王八年(公元前1107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34年)派周召公姬奭到伊、洛二水一带勘定建立东方城邑位置,周公旦随后复察,以洛图及占卜结果与召公奭核对后报告给周成王,周成王随后下令殷民和诸侯共同兴建新邑。 到了新的城邑建成后,周成王亲自莅临验收,在新城举行祀典。周成王当时认为新城邑位于天下中心,四方贡赋道里均等,因此命名为东都,号成周。在临返宗周(镐京,今陕西长安)之前,周成王命周公旦留守于新邑,把曾反抗周朝的殷民迁到成周的东郊,驻军藉以控制,并利用成周的优越战略位置,在北、西方向上与四大诸侯鲁、齐、燕、卫呼应,控制东夷与北戎,向东、南方向上与宋、陈、蔡、申、邓、黄邓诸侯呼应,控制淮、徐二夷以及百越。从此,成周在整个西周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直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处于中原核心的位置。 “絺”,地理位置在东周时期归入于王畿之地,成周建邑之后,“絺”之地名随之假借为“郗”字。其地在夏王朝时期即为覃怀之地,由于其地位于河内郡的西北部,北依太行,南眺黄河,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因而在殷商时期就被设为畿内重镇。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郄縠之后,属于字讹为氏。 史书记载:晋国有大夫郄献子,食邑于郄(今山西沁水下游),因氏。通作郄,与㕁别。其后代称郄氏,亦称郤氏。 郄献子,就是姬叔虎,为春秋时期晋国王室公族子弟。 周惠王姬阆五年(晋献公姬佹诸五年,公元前672年),晋献公发动了著名的“击骊戎之战”,即剿灭赤狄翟柤国的战争,在战斗中,公族子弟姬叔虎奋勇当先,率领晋军一举攻破骊戎营垒,灭翟柤国。 事后,晋献公论功行赏,将郤邑(今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赏给姬叔虎,他在那一带建立了郤国,为子爵,史称“郄献子”。此后,郄献子的后裔子孙皆以国名为姓氏,称郄氏,亦写作郤氏,实为同一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到了晋文公姬重耳执政时期,创建三军,谋求各军的领军主将,于是找卿大夫赵衰商量。赵衰说:“郄縠可。臣亟闻其言矣,説《礼》、《乐》而敦《诗》、《书》……君其试之!” 晋文公非常信任赵衰,因此虽然郄縠只是一名文士,仍任命他为将中军(中军元帅),以郄溱佐之。 在后世的赋、诗、文中,常用“郄縠”来比喻儒将。著名的唐朝大文豪韩愈在《酬别留后侍郎》一诗中:“为文无出相如右,谋帅难居郤縠先。”宋朝张耒在《送刘季孙赴浙东》一诗中也说:“将军好书如郤縠,文中随船三万轴。”都指的是郄縠。 但是在郄縠的后裔子孙中,多有称郗氏者,这是因为后世人们在书写过程中字讹的缘故。
宗祠网为您提供最新姓氏宗祠新闻、宗祠祭祀文化、祠堂鉴赏图片、姓氏文化,百家姓起源等资讯内容,并提供全国各姓氏祠堂,姓氏起源搜索服务,让您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宗族祠堂文化以及祭祖祭祀文化的传承!
热门资讯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