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
读音作dòu(ㄉㄡˋ),古音亦读作lǐ(ㄌㄧˇ),亦可读作tìu(ㄊㄧㄡˋ)。
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却名列第四百九十一位,族人多以扶风、南阳、清河、宁州、观州为郡望。
今甘肃省的兰州市榆中县、陇南市西和县、天水市张家川县,陕西省的咸阳市永寿县,山西省的晋城市沁水县,河北省的深州市,河南省的商丘市、濮阳市南乐县、周口市淮阳县,浙江省的湖州市,四川省的眉山市,云南省的玉溪市华宁县,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湛江市、顺德市,福建省的泉州市、莆田市,北京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泰国,缅甸王国,日本国等地,均有豆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有泰豆、鬻熊、豊如意、慕容·苌、豆代田、豆圭。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穆王的御马师造父之师傅泰豆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造父的师傅名叫泰豆,是一位擅长驾御马车的名人,造父便跟着他学习驾御马车的技术。
开始时,造父行礼很谦恭,但在泰豆那里三年,泰豆却没有教给他任何技术。造父毫不气馁,仍然更加恭敬小心第服侍师傅。
泰豆看到这个徒弟如此懂得礼节,心里喜欢,便跟造父说:“古诗有言:‘擅长制造良弓的人,必须先做簸箕;擅长冶炼的人,必须先做皮革。’三年了,你可以跟我学技术了。先注意观看我快走的姿势。什么时候你快走的姿势象我一样了,才可以掌握住六根缰绳,驾御好有六匹马的马车。”
造父恭敬地答道:“我一切照办。”
于是,泰豆立起木桩作为道路,木桩上只能放一只脚掌;按照一定的步伐数目放置好木桩后,踩着木桩行走。他快步往返于木桩之上,却不会摔交和失足。
造父便开始学习走木桩,三天,就完全学会了技巧。
泰豆惊叹道:“你真是太聪明了!学得这么快!一般的驾御马车的人,也不过就你现在这样的水平了。前面你的这些快步行走,用的是你的脚,体会其中的技巧在你心里。推而广之到驾御马车方面,就是在协调缰绳和辔衔的时候,是快是慢让马的嘴唇感觉和你一致,让马的行动法度掌控在你的心中,从而把握住所有的节奏。在你心里得心应手,外面操控得让马也心领神会,这样就能进退走得像用绳墨画的一样笔直转弯像圆规划的一样圆,要去的地方再远也会有气力。真正学会了驾御的技术,结果在衔,衔响应的是来自辔的信号;辔上得到的结果,响应的是来自手的信号;手上得到的结果,响应的是来自心。这样就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鞭子去赶,心境闲暇身体端正,六匹马的缰绳不乱,二十四个马蹄跑得不会出差错;转弯、前进、后退,没有不是中规中矩的。到这样的时候车轮之外就可以不要多余的车道,马蹄之外可以不要多余的地面;就不会觉得山川谷地有什么险,平原湿地,看它们都是一样的了。我的技术全在这了,你要牢牢记住这些!”
造父恨快领会了泰豆所说的话,认真实践,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代御马良师。作为造父的师傅,后来泰豆及其后裔子孙们也受到了周穆王姬满(公元前1022~前975年在位,待考)的赏赐。
在泰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泰豆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豆氏、泰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豆氏史称正宗。
姬姓豆氏族人皆尊奉泰豆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祝融氏后代熊氏王族俞豊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源流三
源于古大理国,出自五代时期云南东爨宁部酋长豆圭,属于以先族名字为氏。
五代时期的南唐李昪昇元元年(公元937年),云南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公元893~944年)联络了东爨三十七部首领,于农历2月4日率众十万进兵大理,讨灭了原南诏权臣杨干贞的“大义宁国”,正式建立大理国,定都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建年号“文德”。之后段思平设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将府、郡部封给有功大臣及当地部族首领。宁州、江川一带始为南诏步雄部,后属东爨酋部,为其分支中的宁部,即后世的宁州禄土司世系。
到了大理国后期(南宋末年),东爨(乌蛮)三十七部的大酋长阿几黑将宁州地区的浪广(今云南玉溪浪广坝)割赐予原南诏江川一带的步雄部的酋长豆圭,豆圭因此率部归附东爨政权,成为了东爨的宁部(今云南华宁)。
这位宁部酋长豆圭可算得是今云南玉溪豆氏家族有史籍记载的肇始远祖。过去,该支豆氏家庙的大殿正中,所供奉的最大先祖牌位就是祭祀豆圭的。
不过,华宁县豆氏一族自认为并非云南土著。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37年),甸尾廪生豆瑛(字舍章)出任云南镇雄县教谕时期,曾撰有一寿屏曰:“建武初平险,句町即援疆”,下注:“公远祖本山东人,随马伏波将军前来,遂家焉。”“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马伏波即马援,字元渊,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拜为伏波将军,率汉军远征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斩徵侧、徵贰。当时随马伏波将军由山东前来云南的豆氏史祖,就是因征交趾有功留在句町(今云南华宁、江川一带)“援疆”的。句町,是“汉西南夷之国,今云南蒙自道之地。”古句町国至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置县,仍封当地夷人为王,后新朝王莽篡汉之后(公元9~23年在位)降其爵为候。
因此,华宁豆氏认为始祖留在句町,就是留在“通海县东北”今天华宁、江川一带,故通海秀山今尚有句町庙。豆圭成为宁部酋长,实际上是长期和当地彝族生活在一起,被彝化了。今华宁繁衍的豆氏族人,既有彝族(多居山区),也有汉族(多居坝区),这可能和历史渊源有些关系。豆氏家庙正殿前有一楹联:“三台锡命传金壁,五马开基自汉唐”,佐证了该支豆氏并非土著,而是自汉唐以来就在云南开创基业,由于地位显赫,受宠于历朝朝廷,不断得到物质赏赐。
在豆圭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即称豆氏。该支豆氏曾在明朝时期改为禄氏、或华氏,清朝时期又恢复为豆氏,世代相传至今,以宁州为郡望。
该支豆氏、禄氏、华氏族人皆尊奉豆圭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北方古鲜卑族政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五
源于高车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高车族鲜于部纥豆陵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南北朝时期,高车族(敕勒族、丁零族)的鲜于部中有一个纥豆陵氏部落,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八~二十年(公元494~496年)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汉化为单姓豆氏、或窦氏。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逝世后,北魏王朝走向分裂,国势开始衰败。到了齐王元廓在北魏废帝元钦三年(公元554年)农历1月即皇帝位,去西魏“大统”年号,称元年,是为西魏恭皇帝(公元554~556年在位)。
就是这位西魏恭皇帝,他虽然在位仅三年就将整个西魏政权葬送在宰相宇文·觉手中(北周太祖孝闵帝,字陀罗尼,公元557年在位),却一直力主恢复鲜卑族的以往故旧,首先就是恢复原来拓跋氏族的多音节复姓。期间,纥豆陵氏族人也一度复改旧姓。
然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早已深刻影响了整个北方地区各个少数民族,因此在不久的隋、唐王朝时期,高车族纥豆陵氏族人融入汉族,最终仍然采用了汉姓为豆氏、或窦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洛阳族豆氏、窦氏。
实际上该世系中的豆氏、窦氏是同宗同源,其姓氏字互易无妨。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的记载:
⑴.满族巴哩氏,亦称巴拉氏、伯力氏,满语为Bari Hala,汉义“豆、弹弓”,世居哲鲁(今黑龙江下游)、库叶(今俄罗斯库叶岛)、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蒙古族、费雅喀族(汉末南匈奴呼延部的一个残支,亦称奇勒尔族、飞牙卡族)、赫哲族等引为姓氏,蒙语为ᠪᠠᠷᠢ。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豆氏、伯氏、博氏等。
⑵.满族博和哩氏,亦称博和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蒲古里氏族,以姓为氏,满语为Bohori Hala,汉义“豌豆”,世居爱湖(今黑龙江瑷珲)、白都鲁(今黑龙江巴彦)、黑龙江沿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豆氏、蒲氏、窦氏等。
热门资讯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