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邓子怡

,是未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姓氏源流

源流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大蒙古汗国名将,属于以先祖名号汉化为氏。

据史籍《蒙古秘史》、《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的记载:

.蒙古族英雄哲别,本名别速剔·只儿豁阿歹,公元?~1224年待考,宋元时期蒙古别速部人,是大蒙古汗国创建时期的名将。别速剔·只儿豁阿歹最初隶属于蒙古泰赤乌部,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六年(公元1200)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公元11621227)吞灭泰赤乌部后,别速剔·只儿豁阿歹投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喜爱他百发百中的神箭技能,特赐其名号为“哲别”(ᠽᠬᠡᠪᠡᠢ,汉义“箭神”)。哲别其人箭术高强,骁勇善战,由最初的十户长屡次升迁,晋升至千户长,号称“蒙古四獒”之一。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四年(大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六年,金卫绍王完颜·允济大安三年,公元1211),哲别随成吉思汗南下攻击金国,他率军连破乌沙堡(今内蒙古商都)、乌月营(今内蒙古太卜寺),克拔德兴府(今河北涿鹿),统兵攻入居庸关(今北京昌平),直抵金国中都(今北京),在灭金战争中立有卓越功勋。南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十三年,西辽末帝必勒格·屈出律七年,公元1218),哲别亲率二万蒙古骑兵灭了西辽政权,并执斩了西辽皇帝必勒格·屈出律(公元12111218年在位)。南宋嘉定十二年(成吉思汗十四年,公元1219),哲别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在蒙古军击灭花剌子模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两国之地)的战争中再立战功。南宋嘉定十六年(成吉思汗十八年,公元1223),哲别率不足三万蒙古军在“迦勒迦河之战”(今乌克兰共和国日丹诺夫北部)中击溃俄罗斯公国与钦察公国的八万联军,一举征服了俄罗斯和钦察两个公国,之后哲别在班师回国的途中患急病逝世于军中。在哲别(别速剔·只儿豁阿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汉化姓氏者,称哲别氏,后在明朝初期分改为哲氏、别氏,分别融入汉族、回族,皆世代相传至今,尊奉哲别(别速剔·只儿豁阿歹)为得姓始祖。

.蒙古族超穆特氏,亦称潮穆特氏,简称穆特氏,是大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属下“蒙古四獒”之一的勋臣乌梁海·者勒篾(乌良哈·者勒篾)的后裔,元、明之际集中分布在布尔噶苏台地区(热河上营、木兰围场,今河北承德)。元朝灭亡之际,超穆特部族未与北元政权一起退归蒙古草原,而是归顺于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1398年在位),明太祖将其编入乌良哈三卫,成为明朝早期著名的“北地三卫“中朵颜卫(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以南)的核心。后来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361795年在位)建造热河上营避暑山庄时,就是以超穆特氏部族集聚地布尔噶苏台为基础建造的。后有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omut Hala。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哲氏、超氏、晁氏、邬氏、乌氏、梁氏、潮氏、穆氏、木氏、绰氏、巢氏、崔氏、者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蒙古族孛儿只斤氏,亦称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源于蒙古乞颜部族,一说源于姬姓轩辕氏,出自蒙古族尼伦奇雅特·孛尔只斤·乞颜部(亦称乞彦、奇渥温),属于以部落、部族名称为氏。关于乞颜氏的远源,一说为白狄,一说为拓拔氏,而拓拔氏即为黃帝轩辕氏的北支后裔。远古蒙古族人的图腾为“孛儿贴赤那”,其形象示为苍狼,亦可能为孛儿只斤氏的姓氏起源,这有待进一步考证。孛儿只斤氏的始祖是乞颜·孛端察尔,为成吉思汗的上十代先祖。在蒙古民族中,凡是出自乞颜·孛端察尔的诸氏族部落,概被称为“尼伦”(黄金家族)。乞颜·孛端察尔在众兄弟的帮助下,俘获了札儿兀惕部落的一名女子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氏,从此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马群、家赀、隶民、奴婢等。出自乞颜·孛端察尔的诸氏族部落,到乞颜·屯必乃的儿子乞颜·合布勒汗时,才复用古老的奇雅特称号,其子孙被称为奇雅特氏。乞颜·孛端察尔的后裔发展到乞颜·合布勒汗的孙子乞颜·也速该巴特尔时,起用“孛儿只斤”这个称呼,形成后来的孛儿只斤氏这个姓氏,他自称孛儿只斤·奇雅特(突厥语,汉义“蓝眼睛的奇雅特人”)。依照血统,成吉思汗属于奇雅特人,其祖辈是该氏族的族长。所以,蒙古乞颜部自成吉思汗始,“奇雅特”就以高贵和伟大而闻名于世,并且凌驾于其他各蒙古部落之上。这在史籍《元史》上称为“奇渥温氏”也是正确的。孛儿只斤氏在古突厥语中意为“蓝眼睛的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锡喇木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什克腾(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等地,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jigit Hala,皆世代相传至今,其汉化姓氏多为晢氏、昶氏、鲍氏、宝氏、包氏、孛氏、铁氏、余氏、博氏、奇氏、罗氏、李氏、陆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波氏等三十余氏,皆尊奉乞颜·孛端察尔、乞颜·也速该巴特尔为得姓始祖。其中哲氏的鼻祖为清太宗佟·努尔哈赤(公元15591626)的中宫皇后孛儿只斤·哲哲(公元15991649),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孛儿只斤·莽古思之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元年(公元1636)立为大福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在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农历417日驾崩,赐谥号为“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孝端文皇后)。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母的习俗,因此孝端文皇后的地位又十分崇高,故在其所属的科尔沁部族中,便有以孝端文皇后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哲哲氏,以念先祖母,后有冠改汉姓为单姓哲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尊奉孛儿只斤·哲哲为得姓始祖母。

源流二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之际辽东满族觉罗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族八旗姓》的记载:

.满族伊尔根觉罗氏,又作宜尔根觉罗氏、民觉罗氏、伊尔根氏,满语为IrgenggioroHala,汉义“民”,都是清初名将、满洲正白旗人董鄂·费扬古(公元16451701)的后裔,在满族中属于公姓,其下还有瓦尔喀伊尔根觉罗氏、叶赫伊尔根觉罗氏、乌喇伊尔根觉罗氏、建州伊尔根觉罗氏、长白山伊尔根觉罗氏等分支世居穆溪、嘉木湖、佛阿拉(均在今辽宁新宾)、叶赫(吉林省梨树县)、兴堪、撒尔湖(皆在今辽宁抚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区、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胡纳赫(今俄罗斯滨海南部)、雅尔古(今辽宁东部)、乌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俄罗斯境内支流阿库里河流域)、哈达(今辽宁开原)、汪秦(今吉林汪清)、讷殷江、斡珲鄂谟(今辽宁抚顺)、长白山等地。明思宗朱由俭崇祯十五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七年,公元1642),满清政权与明朝辽东总督之间爆发“松锦大战”(今辽宁锦州)后,清军开始攻入山海关,清太宗命伊尔根觉罗首领阿拉哈巴颜率族人镇守山海关之内,此后伊尔根觉罗部一直领命镇守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地区。到了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三年(公元1911)的“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掀起全国各地的反清大起义,满清王朝就此覆灭。当时在关内的满族人为了逃避其他民族的追杀,一部分伊尔根觉罗氏族人的后代就冠改汉姓为哲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骟牛”,世居兰河山(今黑龙江绥化北林区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哲氏、牛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鄂济氏,满语为Wegi Hala,汉义“森林”,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喇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两岸、黑龙江沿岸,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敖氏、陈氏、黄氏等。其中哲氏的鼻祖为鄂济·哲尔肯,满洲正白旗人,家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他初任内阁中书,累官至兵部尚书,他为学士时,批本最快,故有“飞手”之美誉,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哲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萨克达氏,本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的记载,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畔)、黑龙江两岸等地,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多为哲氏、萨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其中哲氏的鼻祖为萨克达·哲森保,满洲镶蓝旗人,初为吉林乌喇马甲,后随军征缅甸,以军功擢头等侍卫,以功授公中佐领,赐副都统衔,赐骑都尉世职。其子萨克达·富永袭职,官至镶黄旗蒙古副都统,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哲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哲克达氏,亦称扎克达氏、扎克塔氏,满语为Jakta Hala,汉义“松树”,世居黑龙江两岸,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哲氏、石氏、李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哲伯氏,亦称哲白氏,满语为Jebe Hala,汉义“右翼”,世居汉楚哈(今黑龙江抚远)等地,所冠汉姓即为哲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哲尔德氏,满语为Jerde Hala,汉义“红色的马”,世居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上)、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喇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哲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师祖:哲别(别速剔·只儿豁阿歹)、孛儿只斤·哲哲、董鄂·费扬古、鄂济·哲尔肯、萨克达·哲森保

 

 

.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四百零二位,族人多以卢龙、云中、科尔沁、辽东为郡望,全国各地皆有分布。

 

 

 

.郡望堂号:

1.郡望:

卢龙郡: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秦皇岛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商周时期为孤竹国中心区域,春秋时期晋国吞灭肥国,国君肥子逃奔燕国,燕侯封肥子在卢龙重建肥子国。战国时期,卢龙地属辽西郡。秦汉时期是东巡朝拜和兵家必经之地。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到碣石,刻碣石门,并派燕国人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方士从卢龙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药。汉武帝东巡观海,到碣石筑汉武台,并在卢龙出兵攻卫氏朝鲜,把北戴河金山嘴作为屯粮城;东汉末期汉丞相曹操率兵北伐乌桓部族,取道渤海之滨,望临碣石,赋《观沧海》诗。隋唐时期,卢龙是抵御关外突厥、契丹的战略要地,唐玄宗派史思明为平州太守,兼统卢龙军节度使。元朝时期元世祖将中书省平滦路设在卢龙,后改为永平府。明朝时期曾在卢龙设立盐署。李自成推翻明朝后,带兵四万余众到山海关征讨吴三桂,吴三桂引清军十五万同李自成大战,这就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石河大战”,经三天苦战,大顺军终因兵寡失利,退至境内永平府卢龙县重整军队再战,再败,李自成逃回京城。清朝时期,在山海关设立秦榆县;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公元1898)满清政府正式将北戴河开辟为“各国人士避暑地”。民国初期秦皇岛属直隶省渤海道,外国军队、牧师开始进入秦皇岛境内,民主救国运动也开始兴起,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者李大钊、王尽美都在秦皇岛开展革命活动,并领导民族救国运动。孙中山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以全国铁路督办的身份来秦皇岛视察了山海关造桥厂。此间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铁路、港口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并于民国十一年(壬戌,公元1922)建立了耀华玻璃厂。直奉大战期间,张作霖派张学良赴秦皇岛和谈受挫,在山海关开战。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北戴河避暑区成立海滨自治区。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中共临榆县委、县政府成立。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1227日秦皇岛解放,正式成立中共秦榆市委,治所设在山海关。19493月改为秦皇岛市,属唐山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管辖,专署驻地设在昌黎县城。19815月秦皇岛市、抚宁县、昌黎县、卢龙县恢复原建制,秦皇岛市辖海港、北戴河、山海关三个区,市县均属河北省唐山专区。19835月唐山地区撤销,实行市管县体制,卢龙县、昌黎县、抚宁县、青龙县划归秦皇岛市管辖。19844月秦皇岛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19875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青龙满族自治县。

云中郡: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一带地区。“托克托”原来系蒙古族人名,意为“传宗接代”。云中郡在战国时期为赵国之地,《史记·赵世家》重记载:“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秦朝时期置云中郡,统阴山以南,今自山西之怀仁、左云、右玉以北、绥远绥远首各县、蒙古鄂尔多斯左乙、喀尔喀右翼、四子部落各旗,皆其地。汉朝时期分云中郡之东北部置定襄郡,西南部仍为云中郡,治云中县(今内蒙古托克托)亦即赵国故城。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废黜了云中郡。唐朝时期置云州,后又改回称云中郡,旋复为云州。宋朝时期为云中府,辽国时期改为大同府,即今山西大同县治。《清一统志》重记载的古云中,在阴山之南、黄河自西来折南流之处,即今归化城以西托克托城地,汉时云中郡治云中县,定襄郡治成乐县,两地东西相距止八十里,初不相混也,后汉始以成乐定襄等县属云中,及后魏初都盛乐,号云中,于是定襄有云中之名,至隋以云中置定襄郡大利县,而云中有定襄之名,然相去不远,犹近故地,自唐以马邑郡云内之恒安镇置云州云中郡及云中县,又于忻州置定襄郡定襄县,于是云中定襄之名,移于古雁门太原二郡,去故地始远,今谓大同为云中,又太原府有定襄县,皆唐朝以后所名云中郡。民国元年(丁丑,公元1912)设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位于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麓、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至2000年,托克托县辖三个镇、八个乡。

科尔沁:“科尔沁”是蒙语,汉义为“弓箭手”。在历史上,科尔沁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孛儿只斤·哈布图哈撒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位于内蒙古东部,在松辽平原西北端西辽河平原,包括整个兴安盟和通辽市的一部分地方。科尔沁草原西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邻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今科尔沁草原大部分已变为农耕地以及草场严重退化为沙地,也有称科尔沁沙地。它是沿用古代蒙古族科尔沁部落名称命名。早在五千年前的旧时器时代,科尔沁草原就已经开始有人类栖息活动,在当地人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品味和风格魅力的多元复合文化——科尔沁草原文化,曾先后涌现出清朝国母孝庄文皇后、清朝将领孛儿只斤·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革命烈士麦新、吕明仁、徐永清等历史名人。如今科尔沁草场退化、沙化十分严重,已经成为了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 在世界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KIDTKubuqi International Desert Theory)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UNCCD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Desertification)就曾宣称:中国人是制造北方蒙古高原沙漠的能手(Sand experts)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含义: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期间,全境为后金()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东北大辽河以东地区。本书按:明朝的“九边”亦称“九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三关镇)、延绥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陕西镇)、甘肃镇,史称“九边重镇”。

 

2.堂号:

科尔沁堂:以望立堂,亦称兴安堂、通辽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云中堂:以望立堂,亦称林胡堂、归绥堂、盛乐堂、云州堂、定襄堂。

卢龙堂:以望立堂,亦称肥子堂、令支堂、碣石堂、临榆堂、秦皇岛堂。

资料有待补充。

 

 

 

.家谱文献:

资料有待补充。

 

 

 

.字辈排行: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资料有待补充。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