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邓子怡

,是未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姓氏源流

源流

源于防风氏,出自夏王朝初期巨人汪罔氏部族首领防风氏,属于以为氏。

在典籍《国语·鲁语》中记载:“防风氏身长三丈,守封嵎山,为釐姓,号大人之国。禹会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到,被禹杀死,骨节装满一车。”

夏王朝初期,巨人汪罔氏部族首领防风氏所镇守的封禺之山,亦称封嵎山,那实际上是两座紧挨着的小山,一为封山,一为禺山,秦汉时期皆在吴郡永安县,其在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改为武康县,属吴兴郡,其地理位置在今浙江省的湖州市德清县二都乡、武康镇境内,两山相距仅一公里,属于莫干山山系的两座小山,防风氏的“大人之国”就在封嵎二山之

当年,夏帝禹姒文命(大禹,公元前2205~前2198年在位)在立国之初,召集天下诸侯于今浙江会稽山进行年终考核评比,各路诸侯都按时参加,只有防风氏姗姗来迟。夏帝禹认为防风氏这是在故意藐视他,大怒之下不听辩解,就决定将其推出斩首。当把防风氏押到刑场时,刀斧手们都难住了:那防风氏身躯高达三丈三尺,刀斧手无论如何也够不着他的头颅。于是夏帝禹命令手下的人搭建了一个三丈高的木台,刀斧手站在高高的木台上,才得以把防风氏处决。

防风氏被处死后,一节骨头就装了满满一车,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超级巨人。传说,防风氏部族并不大,但其影响可不少,防风氏本人个子高大,气力也大。当初共工氏撞断天河支柱不周山,神州一片汪洋。防风氏协助大禹治水,他身材高大,用双手取得天上泥灰,填垫坑洼,泥灰化成大山,把洪水挤进大海,因此人们称他为防风氏。他神勇如此,古越族人都奉其为酋长,对他十分崇拜。 

后来夏帝禹了解到防风氏迟到,是因为解决湖州地区的洪水而晚到,于是在后悔叹息之下,又为防风氏平了反,并为其立苗祭祀。

防风氏是上古时期江南防风国的缔造者,姓釐氏,号称汪芒氏,或曰汪罔氏,是天下汪氏一族的始祖。防风氏被冤杀后,他的子民们在江南无法立足,于是开始逐渐向北迁徙,至周王朝早期抵达西起今山西临汾、长治、东至山东边境的一个狭长地带,于是在春秋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威胁宋、卫、齐、鲁的骁勇氏族“长狄”。

一直到了秦朝初期的秦始皇嬴政元年(公元前221),人们还向秦始皇报告:“在狄道(今甘肃临洮)有十二个巨人,身高五丈,足长六尺,身着狄戎服装。”对于这些体型高大的巨人,当时在朝堂上还引发过一场“是祥瑞还是灾异”的大争论。

在防风氏的后裔子孙中,有沿承先祖姓氏者,即称釐氏,其姓氏读音作xī(ㄒㄧ),世代相传至今,尊奉防风氏为得姓始祖,史称“釐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燕国大夫釐连,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两周之际,古燕国有一位大夫,名叫釐连。

釐连是西周王朝开国功勋之一周召公姬奭(字夷父,公元前?~前1076年待考)的裔孙,为西周末年燕顷侯姬所事(公元前790~前767年在位)的儿子,他以祖父燕釐侯姬庄(公元前826~前791年在位)的谥号为姓氏,称釐氏,名连,史称“釐连”。

在釐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釐连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釐氏、连氏,其釐氏的姓氏读音作xī(ㄒㄧ),皆世代相传至今,尊奉釐连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杞国君主杞釐公姒遂,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郁釐氏,亦称郁厘氏,源出夏王朝时期夏帝姒少康(公元前2076~前2058年在位)的后裔东楼公之后。

东楼公,是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122~前1116年在位)克商立周之后,大肆封建天下,期间找到了夏帝姒少康的后裔,名叫姒东楼,将其敕封于杞邑(今河南杞县),公爵,号杞东楼公(公元前1121~?年在位待考),建立了古杞国。

杞国传到了第二十四任君主姒遂,公元前505~前487年在位,为杞隐公姒乞(公元前506~前505年在位)的亲弟弟。在杞隐公即位的当年,他就突袭弑杀了兄长,自立为杞国君主。历史上著名的“杞人忧天”,就发生在姒遂执政时期,时人皆称姒遂的行止为“杞伯郁釐”,人们可从中体察到杞国人民对于“姒遂弑兄”这一事件的烦虑、忧思心情。

姒遂在位十九年,毕竟轼兄篡位不光彩,因此在位期间畏忌恭慎,惧怕周边齐、鲁大国的讨伐,逝世时传位于儿子姒维,是为杞愍公(杞闵公,公元前486~前471年在位)

杞愍公继位之后,总结其父的一生,按照古《谥法》的规定:“刚克、有过、小心畏忌、小心恭慎、质渊受谏、有罚而还、慈惠爱亲、乐闻善言、恭慎无过,曰釐”,给父亲上谥号为“釐()”,安葬于今山东省安丘市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西北端,故而史称其为“杞釐公”,或称“杞僖公”。

在杞釐公姒遂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杞伯郁釐”为姓氏者,称郁釐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釐氏、郁氏、厘氏、僖氏,其釐氏的姓氏读音作lí(ㄌㄧˊ),皆世代相传至今,尊奉姒遂为得姓始祖。

_杞国君主世系:

姒东楼:公元前1121~?年在位待考,杞东楼公,逝世后可能葬于今河南省周口市杞县

姒西楼:在位时间待考,杞西楼公,逝世后葬于今河南省周口市杞县

姒 题:在位时间待考,杞题公,逝世后葬于今河南省周口市杞县

……期间有八代君主失载,待考

姒谋娶:公元前828~前751年在位待考,杞谋娶公,迁国至滕邑(今山东滕州),后再迁夹谷(今山东新泰),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县

春秋时期:

姒 □:公元前750~前704年在位,杞武公,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

姒 □:公元前703~前681年在位,杞靖公,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

姒 □:公元前680~前673年在位,杞恭公,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

姒 □:公元前672~前655年在位,杞德公,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

姒每亡:公元前654~前637年在位,杞成公(杞伯),迁国至缘陵(今山东昌乐),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市

姒姑容:公元前636~前567年在位,杞桓公,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市

姒 丐:公元前566~前550年在位,杞孝公,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市

姒益姑:公元前549~前536年在位,杞文公,迁国至淳于(今山东安丘黄旗堡镇),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安丘市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

姒 郁:公元前535~前518年在位,杞平公,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安丘市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

姒 成:公元前517~前506年在位,杞悼公,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安丘市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

姒 乞:公元前506~前505年在位,杞隐公,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安丘市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

姒 遂:公元前505~前487年在位,杞釐公(杞僖公),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安丘市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

姒 维:公元前486~前471年在位,杞愍公(杞闵公),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安丘市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

战国时期:

姒阏路:公元前470~前461年在位,杞哀公,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

姒 敕:公元前460~前449年在位,杞出公,逝世后葬于今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

姒 春:公元前448~前445年在位,杞简公,楚惠王灭杞国,逝世后葬地待考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蔡国大夫釐子观起,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春秋时期,蔡国有一位公族大夫,名叫釐子观起,他在蔡灵侯姬般执政时期(公元前542~前531年在位)出任卿大夫,因受封食采于釐邑(今河南上蔡东部),故号“釐子”。

周景王姬贵六年(蔡灵侯姬般四年,楚灵王熊虔三年,公元前539),楚灵王在申邑(今河南南阳宛城区)大会诸侯时,在盟会中羞辱了越国大夫姒允常,还借机杀死了蔡国大夫釐子观起,任命公子芈居(熊弃疾)为蔡公,当时釐子观起之子观从就逃离蔡国到了吴国。

周景王十五年(楚灵王十一年,公元前530),楚灵王率军驻扎在乾溪(今安徽亳县东南部),准备讨伐徐国。此时的越国大夫姒允常早已经在周景王八年(越王允常元年,公元前537)成为了越国君主。

到了周景王十六年(楚灵王十二年,吴王馀昧姬夷昧十六年,公元前529)春天,楚灵王贪恋乾溪,仍不肯离开。观从则趁机在吴国劝说吴王馀昧起兵讨伐楚国,同时挑拨越王允常对楚国捣乱,以作为吴国的策应。观从又伪造了蔡公芈居的命令,召回在晋国为人质的公子芈子比(字子干,公元前?~前529年待考)。然后观从又回到蔡国,联合了吴国、越国的军队袭击了蔡国。

当时,观从让公子子比去会见蔡公芈居,二人在邓邑(今河南邓州)订立盟约。接着在当年农历4月联合进入郢都(今湖北荆州纪南城),起兵杀死了楚灵王的太子芈禄,立公子子比为新王,是为楚初王熊比(公元前529年在位)

楚初王即位后,任命襄成君子皙为令尹,任命蔡公芈居为大司马。而后观从又率军到了乾溪,向楚军将士们公示:“楚国已有新王了,先回去的人恢复原有爵位封邑田地房屋,后回去的人一律流放!”于是楚军溃散,纷纷离开楚灵王回到国都。

楚灵王得知太子芈禄被杀的消息后,便想乘船进入鄢城,但没人敢承载他,于是楚灵王就独自在山中徘徊,山野百姓也没有人敢收留楚灵王,楚灵王饿得再也起不来。后来芋邑(今安徽亳州谯城区)地方官申无宇之子申亥,因其父曾两次触犯,但楚灵王没杀他,为报此恩德,便四处寻找楚灵王,终于在釐泽(今安徽浦泽)遇到楚灵王饿昏在地,就赶紧搀扶着他回到家中。至农历515日,楚灵王便死在申亥家中。

芈居得知楚灵王已死,却隐瞒了消息,派观从四处传谣说“楚灵王要回来啦!”那楚初王和令尹子皙吓得要死,无奈之下双双自尽,芈居由此成功诱杀其二兄自立,是为楚平王熊弃疾(),而釐子观起的儿子观从助楚平王夺取政权,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在观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釐子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釐氏、厘氏、僖氏,其釐氏氏的姓氏读音作lí(ㄌㄧˊ),皆世代相传至今,尊奉釐子观起为得姓师祖。

例如,著名春秋末期的楚国大夫釐子班,即源自该支釐子氏家族。

 

第五个渊源:源于王号,出自两周时期诸侯君主之王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在古代,“釐”与“僖”二字相通可互用,故而多用在君主的谥号上。诸如:

宋釐公子举(公元前859~前831年在位),又称作宋僖公;

卫釐伯姬某(公元前855~前813年在位),又称作卫僖伯;

晋釐侯姬司徒(公元前840~前823年在位),又称作晋僖侯;

陈釐公妫孝(公元前831~前796年在位),又称作陈僖公;

燕釐侯姬庄(公元前826~前791年在位),又称作燕僖侯;

蔡釐侯姬所事(公元前809~前762年在位),又称作蔡僖侯;

邾釐公曹夏父(公元前780~前724年在位),又称作邾僖公;

齐釐公姜禄甫(公元前730~前698年在位),又称作齐僖公;

周釐王姬胡齐(公元前681~前677年在位),又称作周僖王;

曹釐公姬夷(公元前670~前677年在位),又称作曹僖公;

鲁釐公姬申(公元前659~前627年在位),又称作鲁僖公;

许釐公姜业(公元前658~前621年在位),又称作许僖公;

郑釐公姬恽(公元前581~前566年在位),又称作郑僖公;

纪釐侯姜某(公元前540~前529年在位),又称作纪僖侯;

杞釐公姒遂(公元前505~前487年在位),又称作杞僖公;

韩釐王韩咎(公元前295~前273年在位),又称作韩僖王;

魏安釐王魏圉(公元前276~前243年在位),又称作魏安僖王;

……等等。

在历史上这些君主们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釐氏、或称僖氏,其釐氏的姓氏读音作xī(ㄒㄧ),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得姓始祖:防风氏、姒遂(杞釐公)、釐连、釐子观。

.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釐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族人多以以高平、黎阳、太原、胶东、东鲁为郡望,全国各地皆有分布。

.郡望堂号:

1.郡望: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置黎州,辖黎阳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宋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宋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通利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子,公元1148)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浚县属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1115日撤销平原省。12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4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12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1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浚县辖十乡一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4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6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7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12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10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东鲁郡。西汉朝初期,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西汉高后吕雉元年(公元前187)复置鲁国,封女婿张偃为鲁元王。(公元前180)诸吕伏诛,张偃被废为侯,鲁国为鲁郡,郡治在鲁县(今山东曲阜),辖领六县:鲁、卡、汶阳、蕃、驺、薛。西汉汉文帝年(公元前179年撤销鲁国。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复为鲁国,以刘余为鲁王,后裔有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今山东济宁兖州区)。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太原府:亦称并州、太原郡、晋阳郡。古称“太原”者有三:①殷商至西周时期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古原州,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姜戎,今羌族),曾攻克太原,即指该地区。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亦称大滷、大卤、大夏、夏墟、平阳、晋阳,六名实一,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③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高平郡:汉朝时期原为高平国(今宁夏固原)。西晋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南朝宋移治高平,在今山东邹县西南(今微山县西北)。南齐再置,改再今江苏淮阴县。南朝梁复置,东魏时期废黜,故治在今安徽盱眙县欣西北八十一里。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北周时期改为高平郡,治所在治高都(今山西晋城东北),辖境相当今山西晋城市、高平等县地。隋开皇初废黜。唐天宝、至德时期又曾改泽州为高平郡。宋朝时期称泽州为高平郡。金国时期郡废,故城在今山西晋城县东北。后魏置,隋废。故城在今河南商城东。后魏任成郡,北齐改高平郡隋废。后魏置,北周改为平高,即今甘肃固原县治。

胶东郡:夏王朝时期地属东夷族,曾建胶东国。商王朝时期置莱侯国。西周初期置莱子国。秦朝时期先为齐郡之地,后为胶东郡地,治所在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辖境包括今山东省胶莱河以东地区。汉楚之间为诸侯国。西汉初期复置胶东郡。汉文帝时期又改为胶东国。汉景帝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再为胶东郡,次年析置东莱郡,辖境大大缩小。其后时国时郡。至东汉建武十三年(丁酉,公元37),以胶东国并入北海国,以后不再设郡。唐朝时期置登、莱二州。宋朝时期仍置登、莱二州。明朝时期升莱州为莱州府,隶属山东行中书省。清朝时期仍为登州府、莱州府治。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北京政府废除清朝府、州,改用道制,为省、道、县三级。胶东郡所在地区改为胶东道,隶属山东省政府。胶东道辖二十六县: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掖县、平度、潍县、昌邑、胶县、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日照。胶东道的辖区基本是清朝时的登州、莱州、青州三府所辖的州、县,治所在福山县烟台。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废道制,存省、县两级。民国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青岛划为省特别市。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青岛为中央直辖市。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南京政府规定省以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派出机构。全省划分十二个行政督察区,胶东的牟平、荣成、文登、海阳、福山五县为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余各县,仍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七七事变”后,流亡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成立了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划分了十七个行政督察区。在民国二十七~三十一年间(公元19381942),胶东的原第七行政督察区的海阳划归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栖霞、蓬莱、黄县、招远四县归新设的第九行政督察区,海阳、莱阳、即墨、平度、掖县五县归新设的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山东省政府撤消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新设立鲁北、鲁西北、鲁西、鲁南、鲁中、鲁东六个办事处。鲁东为第六办事处,领胶东的第七区、第九区、第十三区的三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此同时,还新成立烟台行政区,隶属于第七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山东省政府撤消六个政府办事处,设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胶东的烟台、威海为省辖市,青岛为中央直辖市,除此胶东各县均为鲁东行署管辖,只是各县归属的行政督察区做了些调整。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6月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被撤消。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6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青岛地区,青岛成为山东省直辖市。烟台为胶东行署直辖市,威海归东海专区。9月济南解放,民国政府及所辖地方政府相继垮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胶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又做了几次调整,现胶东地区分属山东省的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包括了烟台市、威海市的全部县、市、区和青岛市的大部分县、市、区。

2.堂号:

高平堂:以望立堂,亦称方与堂、昌邑堂、平高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黎蒸堂、通利堂、通州堂、浚州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称原州堂、晋阳堂、西鄙堂、并州堂。

胶东堂:以望立堂,亦称即墨堂、平度堂、渠丘堂、青州堂。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庵邑堂、兖州堂、鲁国堂、东鲁堂、曲阜堂。

资料有待补充。

.家谱文献:

资料有待补充。

.字辈排行: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资料有待补充。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