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拓至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邓子怡

拓至,是未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姓氏源流

源流

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末魏晋时期鲜卑索头部,属于以图腾崇拜汉化为氏。

拓至,亦称拓祇,是汉末魏晋时期鲜卑索头部的图腾信仰神祗,也就是土地神,为鲜卑族索头部原始自然神教中大萨满祭祀神坛的专有称谓,其护坛神兽也称作“拓至兽”或“拓祇兽”,也就是人们所称的“鲜卑兽”。

据说,在东汉时期,活跃在北方东部草原上的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檀石槐(公元137181),就是在拓至坛上接受部落大萨满们的祈福,成为了鲜卑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其神坛后来成为了鲜卑拓跋部崇尚的图腾。如今,在定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还保留有唯一的一座拓至坛遗址。

在古代鲜卑民族中,无论是改朝换代、受祀为主、出兵征伐,还是商定大事、祈求雨雪、部落迁徙、迁移都城,都要在拓至坛上由大萨满祭司决定,善则为之,不善则止之,因此拓至坛是所有鲜卑民族心目中无比神圣的地方,无论在何地,皆驻有重兵把守,其神坛四周还驻有似狮非狮、似犬非犬的一种瑞兽,即鲜卑神兽,负责看护神坛。

在古代鲜卑族萨满们中,很早就有以图腾崇拜为姓氏者,称拓至氏、或称拓祇氏,世代相传,也正是由于其身份过于尊贵,却因而成为了鲜卑族的脱谱姓氏。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雒城(今河南洛阳),入主中原,随即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期间拓至氏族人大多冠改汉姓为拓氏、至氏、祇氏,融入汉族,皆世代相传至今,号称“洛阳族”。

.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拓至氏复姓是一个典出鲜卑族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族人多冠改汉姓为拓氏、至氏、祇氏,融入各氏大家庭,以洛阳为郡望,全国各地皆有分布。

.郡望堂号:

1.郡望:

洛阳府:亦称洛阳郡、雒阳郡、成周、西亳。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期,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王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王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时期设置了荥阳郡之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了。洛阳市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吉利、高新七个行政区。

2.堂号: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成周堂、周畿堂、河南堂、六朝堂、白马堂、西亳堂。

资料有待补充。

.家谱文献:

资料有待补充。

.字辈排行: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资料有待补充。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