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吐突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邓子怡

吐突,是未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姓氏源流

源流

源于匈奴族,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蒙古东部草原南匈奴吐突邻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吐突邻,亦称纥突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蒙古东部草原南匈奴的一个部落,最早记载的部落首领为贺兰·匿物尼,而部众则多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大多称“吐突氏”,古突厥语为“Toktur”。

吐突邻部是一个游牧于女水流域(今内蒙古赤峰西拉木伦河)的部落,实际上就是南匈奴遗留在蒙古东部草原上的一个分支部落,一直未参与中原地区匈奴部族的汉化进程。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四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四年,公元389)农历2月,北魏道武帝率军向西发动袭击敕勒族高车部之战,接着又转向北方在女水流域发动攻击南匈奴吐突邻、纥奚、綦毋等部之战,于农历29日击破吐突邻部,将其打得大败,随后强行将该部族人、牲畜全部迁走,然后班师返回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从此,原本为匈奴族的吐突邻部成为了鲜卑拓跋部的一个属部,逐渐鲜卑化,由于“盛产美女”,因此后来还成为了北魏王朝的外戚世家。

至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二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公元398),北魏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吐突邻部随迁代北。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北魏孝文帝又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雒城(今河南洛阳),入主中原,随即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期间吐突氏族人大多冠汉姓为吐突氏、贺氏、纥氏、兰氏、尼氏,融入汉族、回族,皆世代相传至今,号称“洛阳族”。

例如,著名唐朝时期的大宦官蓟国公、福建人吐突·承璀(字仁贞,公元?~820年待考),即源自该支吐突氏家族。

得姓始祖:贺兰·匿物尼。

.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吐突氏复姓是一个典出南匈奴的古老姓氏,但今已不再,族人多冠汉姓为吐突氏、贺氏、纥氏、兰氏、尼氏等,融入各氏大家庭,以洛阳为郡望,全国各地皆有分布。

.郡望堂号:

1.郡望:

洛阳府:亦称洛阳郡、雒阳郡、成周、西亳。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期,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王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王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时期设置了荥阳郡之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了。洛阳市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吉利、高新七个行政区。

2.堂号: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成周堂、周畿堂、河南堂、六朝堂、白马堂、西亳堂。

资料有待补充。

.家谱文献:

资料有待补充。

.字辈排行: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资料有待补充。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