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唐朝末期黄州刺史吴讨,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唐朝晚期的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黄巢(公元820~884年)率起义军转战江南,永兴地区百姓纷纷逃往投奔,武州刺史崔绍(公元?~878年代考)招募当地悍勇,组建了“民团军”以对抗起义军,说是“人人知兵”。
当时民团头目骆殷、吴讨(公元?~894年待考),就在黄巢起义失败两年后的唐禧宗李儇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再举义旗,分别占据了鄂州永兴县、黄州(今湖北武汉新洲区)。当年同为民团头目的杜洪(公元?~905年待考)趁节度职缺进占了黄州旁边的鄂州(今湖北鄂州),自封“留后”,被唐禧宗认作“武昌军节度使”。唐末的江南地区,到处可见这种以自卫名义起兵,据州占县、割地称雄的队伍。
唐朝的武昌军统有鄂、岳、黄三州。吴讨率民团军占据的黄州位于今湖北省的武汉市新洲城一带,他初入黄州,杜洪等人便迁军辖“黄州”于禹王城(今湖北黄冈),打出“新黄州”旗号,这也是后来地名“新州”的最早叫法。当时吴讨也得到朝廷认可,唐禧宗封其为“黄州刺史”,管领黄州长达八年,但因为是另立山头,不受节制,最终遭到杜洪的暗算。当年杜洪向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字化源,公元852~905年)借得军队,去攻打吴讨。
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农历3月,“黄州刺史吴讨举州降杨行密”。农历11月,河东节度使兼检校太师李克用(字翼圣,公元856~908年)率军攻陷了武州。农历12月,再攻陷了新州。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筹人逃奔沧州,被义昌军节度使卢彦威所杀。不久李克用率军攻陷了幽州。当年冬季,杨行密也率军攻陷了黄州,捕杀了刺史吴讨。
见黄州有变,骆殷遂转投杜洪,不久,永兴县也被杨行密所占领。在当时各方势力据州略县的大扩张中,永兴县是淮南割据势力西觊的一片战略要地。虽然骆殷后来又帮杜洪收复过永兴县,但实际上依附于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朱温,字晃,公元852~912年)的杜洪,却招致了以朱全忠为敌的杨行密的全力讨伐。
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杨行密以鄂岳行营招讨使李神福(公元855~904年)为主将、舒州团练使刘存为副将,率舟师万余攻打杜洪,骆殷惧怕而弃永兴逃跑。杜洪的作为心腹部将骆殷见其多方搬兵解围失利,便出谋说“淮兵深入,仰永兴以济,若奇兵取之,可不战而溃”,领着汴州之兵抄小道杀回永兴县,却被刘存留守的守备方诏和守将苗璘联手挡住。
唐哀帝李柷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刘存率军反攻鄂州,城破兵败的杜洪终被刘存所俘杀。
那吴讨被杀害之后,其后裔子孙和家人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讨氏,纷纷四处迁逃,以避祸难,世代相传至今,尊奉吴讨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称谓为氏。
韩德威,契丹名为乐宁·德韩,字可畏,公元?~997年待考,蓟州玉田人(今河北玉田),辽国押五蕃落使(五押招讨大将军,押领控鹤、义勇、护圣、虎翼)。
韩德威的祖父是唐朝蓟州司马小公子韩知古(述律·延你,公元?~930年待考),六岁时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907~926年在位)的淳钦皇后述律·平(公元879~953年)之兄述律·欲稳(公元?~926年待考)掠入契丹,后陪嫁至耶律·阿保机家,成为契丹皇族的私奴“宫分人”,由于皇后十分宠爱韩知古的关系,其官至辽国尚书左仆射兼尚书令,“总知汉儿司事”。其父亲是五代时期辽国的大同军节度使韩匡嗣(殿宁·尧治,公元918~983年),因援立辽景宗耶律·贤(公元969~983年在位)而获殊荣。韩德威是韩匡嗣的第五子,爵为辽国右金吾卫上将军,官任契丹西南面招讨使,为当年辽国西南方向的最高统兵官,率军据有山后云州地区(辽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内蒙古呼和浩特、乌拉特前旗、土默特右旗、托克托县一带)。
当时辽国与西夏王朝、北宋王朝的边境均接壤,因此韩德威一生与西夏太宗李继迁(公元990~1004年在位)的党项军、北宋太宗赵炅(赵匡义,公元976~997年在位)的宋军,皆长期两面作战,多次立有卓著功勋,在契丹民族中享有很高的名望,大家都尊称其为“大汉”。
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十五年(北宋太宗赵炅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初,韩德威与夫人一同患染时疫,病逝于白音乌拉天德部公署内(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被安葬于白音罕山的韩家墓地,与其妻子歧国夫人萧氏同穴安葬。
韩德威有子四人,分别是:长子韩遂忠,次子韩遂昌,三子韩遂宁,四子韩遂龚,长子早夭,其余三子皆契丹化,改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子嗣的姓氏,即称招讨氏,以念先祖,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讨氏、招氏、召氏,又逐渐回复汉族,皆世代相传至今,尊奉韩德威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吴讨、韩德威。
三.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四.迁徙分布:
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族人多以江夏、盖州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辽宁省的旅顺市、河南省的平顶山、湖北省的武汉市、四川省的成都市等地。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期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时期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梦西南)。西晋灭东吴之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湖北省的武汉市及其附近一带。隋朝时期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朝时期江夏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此后经宋迄明、清,均为历代州府治所。两宋时期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就驻防鄂州八年,并在此兴师北伐。元至元十八年(辛巳,公元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明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清朝末年,汉口建制为夏口厅,使武汉三镇之名贯于清、民国,三城鼎足雄峙更属罕见。清咸丰八年(戊午,公元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十一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公元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这些租界独立于中国政府管辖之外,在界内分别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等迥异于清朝政治体制的管理机构。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同属江汉道;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湖北省在武昌设立市政筹备处;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改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夏口县与汉阳县城区并为汉口市;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1月1日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命令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临时首都,4月16日武汉市政委员会成立,武昌市政厅撤销,三镇首次统一行政建制;民国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武汉分治,武昌、汉阳县城划出,汉口仍为特别市,汉口为省辖市,6月21日湖北省政府组建武昌市政委员会;民国二十年(辛未,公元1931年)4月武昌市政委员会改为武昌市政筹备处;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10月1日武昌市政府成立,市辖区范围:东北至任家路,西南至白沙洲,东南至洪山口,西北至长江中线,辖中正、大朝街、宾阳、粮道街、胡林翼、积玉桥、金白洲、徐家棚八个镇公所,12月1日将镇公所改区,汉阳城区划归武昌市管辖。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改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中南军政委员会驻汉口。1952年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并为其驻地。1954年改湖北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1959年原孝感专区所属孝感、通城、应山、蒲圻、大悟、嘉鱼、黄陂、汉阳、武昌、汉川、咸宁、应城、通山、云梦、崇阳、安陆等十六县划归武汉市领导。1960年撤销通城县,并入崇阳县,撤销嘉鱼县,并入武昌县;撤销蒲圻县,并入咸宁县,撤销云梦县,并入安陆县,总辖十二县。1961年将孝感、应山、大悟、黄陂、汉阳、武昌、汉川、咸宁、应城、通山、崇阳、安陆等十二县划归孝感专区。1979年原属咸宁地区的武昌县和原属孝感地区的汉阳县划归武汉市领导。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将孝感地区的黄陂县,黄冈地区的新洲县划归武汉市。1984年设立武汉市汉南区。1992年9月12日民政部批准撤销汉阳县,设立武汉市蔡甸区,区人民政府驻蔡甸镇。1995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区人民政府驻纸坊镇。
辰 州:古代称辰州者有两处:①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辰州。辰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辰州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先民渔猎、农耕、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属楚巫中地,战国属楚黔中地,秦属黔中郡,故城在县内太常乡窑头村。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始置沅陵县,属武陵郡。高后称制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封长沙王子吴阳为沅陵顷侯。新莽时改沅陵县为沅陆县。东汉时期县属荆州武陵郡。三国时期县随武陵郡,先属蜀,后属吴。南朝齐置武陵都尉府于沅陵。陈天嘉元年(庚辰,公元560年)县改属沅州通宁郡。陈太建七年(乙未,公元575年)改为沅陵郡,治沅陵。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沅州沅陵郡,改置辰州,治沅陵。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复改辰州为沅陵郡,隶荆州。隋末沅陵郡为梁萧铣所据。唐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萧铣部将董景珍以沅陵郡降唐,改为辰州。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辰州隶江南道。唐开元二十一年(癸酉,公元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辰州隶黔中道。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辰州为卢溪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辰州。仍治沅陵。后梁开平元年(丁卯,公元907年)马殷据湖南,受封楚王,辰州属楚国。后周广顺元年(辛亥,公元951年)南唐灭楚,三年隶武平军节度使,先后为刘言、王进逵、周行逢所据,辰州属之。宋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辰州隶荆湖北路。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农历5月宋知辰州吕文兴降元,改辰州为辰州路,治沅陵,属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隶湖广行中书省。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公元1364年)吴王朱元璋遣徐达克辰州路,改辰州路为辰州府,治沅陵。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革元行中书省,置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隶湖广布政使司。明宣德八年(癸丑,公元1433年)封辽简王朱植第十七子朱贵谲为沅陵王,传一百二十二年无子除。明嘉靖十二年(癸巳,公元1533年)湖北分守道驻沅陵,历一百三十四年。清康熙三年(甲辰,公元1664年)辰州府隶湖南布政使司。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辰州府属辰永靖道,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改为辰永靖兵备道。清乾隆元年(丙辰,公元1736年)改称辰沅永靖兵备道,辰州府隶辰沅永靖兵备道。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沅陵县存辰州府,府仅辖沅陵县。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裁府恢复沅陵县,属辰沅道,后属湖南省第一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九区。1949年9月8日沅陵县解放。1950年1月1日在沅陵设置湘西行署,辖沅陵、会同、永顺三个专区,县属沅陵专区。1952年8月撤销湘西行政公署及其所辖三个专区,沅陵县改属芷江专区;12月芷江专区迁驻黔阳县安江镇,改名黔阳专区,县属黔阳专区。1968年黔阳专区改称黔阳地区,1981年黔阳地区改称怀化地区,县属怀化地区,1997年改属怀化市。②辽宁省盖州市,又称古辰州,即今辽宁省营口市下辖盖州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地处沈大高速公路经济带中部,是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东与岫岩县、庄河市相邻;南与大连市接壤;北临营口市和大石桥市;西濒辽东湾和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独具一市连三港(大连港、营口港、鲅鱼圈港)之利。中长电气化铁路、哈大公路、哈达高速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庄林路纵贯全境,从盖州驱车两个小时即可到达大连周水子和沈阳桃仙机场,从盖州驱车三十分钟即可到达建设中的营口支线机场,区位十分优越。辖二十一个乡镇、六个办事处,有汉、满、回、朝鲜、蒙古、壮等民族。盖州市古称辰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是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清代中叶,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战国时期,燕国开拓辽河流栈,盖县属辽东郡。 秦统一六国后仍属辽东郡。西汉、魏晋时期,于盖县北设文县(今大石桥市的汤池)南设平郭县(今盖州城),统归辽东郡管辖。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前秦、后燕,属平州的平郭县。北燕正始元年(丁未,公元407年)北燕国建立后,盖县一度被高句丽割据,并筑建安城(今青石岭的高丽城)置建安县。唐总章元年(戊辰,公元668年)于建安城设置建安州都督府。辽国于建安城置辰州,故盖县有古辰州之称。金国改辰州为盖州。元朝时期置该盖州路,治所仍设在建安城。元至元六年(己巳,公元1269年)把熊岳、汤池二县并入建安县。元至元八年(辛未,公元1271年)建安县并入盖州。明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废元代州为卫,改盖州为盖州卫。翌年改筑新城(今盖县县城)。清康熙三年(甲辰,公元1664年)置盖平县,隶属奉天府。中华民国成立后,盖县继称盖平县,属奉天省。民国二十年(辛未,公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期间仍属奉天省盖平县。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九三”胜利后成立盖平县人民政府,属辽南行政公署管辖。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6月辽南行署曾于万福庄增设万福县。民国三十五~三十六年(公元1946~1947年)盖县一度为国民党所占领。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收复盖县。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0月撤销万福县并入盖县,属辽东省管辖。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盖县属辽宁省。后为营口市辖县。1992年撤销盖县,设立盖州市。
2.堂号:
江夏堂:以望立堂,亦称安陆堂、云梦堂、上昶堂、武昌堂。
辰州堂:以望立堂,亦称黔阳堂、沅陵堂、盖州堂、永顺堂。
资料有待补充。
六.家谱文献:
资料有待补充。
七.字辈排行:
资料有待补充。
八.楹联典故:
资料有待补充。
热门资讯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