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湛卢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邓子怡

湛卢,是未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器物,出自春秋时期名剑湛卢剑,属于以兵器名称为氏。

湛卢剑,出自春秋末期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在闽南茶山(今福建松溪南部湛卢山)所铸造的冷兵器。

欧冶子是我国古代在瓯江流域生活的闽族铸剑鼻祖,龙泉宝剑创始人。福州古称冶城,其北部的冶山和欧冶池,就是当年欧冶子铸剑的地方。在福建松溪北部的湛卢山、浙江龙泉七星井,均有欧冶子铸剑遗迹。

欧冶子诞生时,正值东周列国纷争,先是吴国攻破楚国,后是吴、越两国先后吞并了长江以南四十五国。少年时代,欧冶子从母舅那里学会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青铜剑和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由于他肯动脑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且身体强健,能吃苦耐劳,发现了铜与铁性能上的不同之处,冶铸出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我国冷兵器名剑的先河。随后,他又先后铸造了湛卢、龙渊、太阿、巨阙、胜邪、鱼肠等众多著名的宝剑。

据史籍《越绝书》的记载:周敬王姬匄二十一年(越王姒允常三十八年,公元前499),越王允常恳请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己铸剑。欧冶子受命之后,带着妻子朱氏和女儿莫邪、女婿干将从闽侯出发,沿闽江溯流而上,来到了山高林密海拔一千二百三十米的茶山,在山间发现了铸剑所需的神铁(铁母)和圣水(寒冷的泉水)。欧冶子便在当地住下,辟地设炉,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在周敬王二十四年(越王姒允常四十二年,越王句践姒菼执元年,公元前499)炼成了宝剑。“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悲号。”欧冶子将这柄锋芒盖世的宝剑献给越王允常,越王允常爱抚之下,命其名为“湛卢”。此后,欧冶子和湛卢剑一起名扬天下,故而以剑名山,改称茶山为“湛卢山”。

湛卢宝剑,在古代十大名剑(轩辕、湛泸、赤霄、太阿、龙渊、干将、莫邪、鱼肠、纯钧、承影)中位列第二,在五大名剑(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中则名列榜首,被称为“百兵之师”。

越王允常在得到湛卢宝剑后不久便逝世了,他将湛卢剑传给了儿子越王句践姒菼执(公元前496~前465),其在越王句践吞灭吴国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曾盛行以名器之名为姓氏的习俗,故而有以湛卢宝剑的名字为姓氏者,称湛卢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湛氏、卢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轮,但皆尊奉欧冶子为得姓始祖。

得姓师祖:欧冶子。

.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湛卢氏复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群体,但今已不再,族人多简改为单姓湛氏、卢氏,融入各氏大家庭,人数不多,但郡望却多,以河间、淮阳、弋阳、顿兵、豫章、浔阳为郡望,全国各地皆有零星分布。

.郡望堂号:

1.郡望: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乐成县(今河北献县)。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今河北河间西南三十五里,寻分置瀛州。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废除,隋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废郡存州,又改州为河间郡,并置河间县城为郡治,即今河间县治)。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宋朝时期称瀛州河间郡,后升为河间府。元朝时期置为河间路总管府。明朝时期复称河间府。清朝时期因之,属直隶行省。民国时期废除河间府,归入河北省。

淮阳郡:淮阳地处豫东平原、周口市腹地,始终是豫东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淮阳古称陈,在夏王朝时期,陈属豫州。商王朝时期,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妫满于陈,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建陈国,筑陈城;以国为姓,陈胡公妫满便是陈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孙、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陈姓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道教创始人老子就生于陈国苦县。战国时期楚顷襄王迁都陈城,历经三十八年,史称郢陈,故淮阳又称“陈楚故城”。秦朝时期初设陈县,后置陈郡。西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以陈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阳,地封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城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汉惠帝后改为郡,其时仍为国,至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鹿邑县、太康县、柘城县、扶沟县一带地区。此后,淮阳分别为郡、州、府、县所在地。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废黜,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在六千年历史长河中,淮阳五次建都,四次封国,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则国,统制则郡,南北迭辖,州县兼置,始终是豫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国务院撤消淮阳专区,才改为县治,隶属于河南省周口市。

弋阳郡:汉朝初期为弋阳国,三国曹魏改为郡,治所在弋阳县(今河南潢川西部)。隋朝时期废黜,后又改置,治所设在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唐朝时期改光州为弋阳郡,武德三年再改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县。

顿兵郡:古代亦称彭城、北徐州,即今江苏省的徐州市;南徐州是指江苏省镇江市。徐州地区已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帝尧时建大彭氏国。徐州古城有两千六百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期,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当时“徐州”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区域的名称,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帝尧时期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很强盛,曾为五霸之一。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八百岁(按现今时间换算为一百三十来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楚汉之际,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汉时期设彭城郡,东汉时期设彭城国、建都彭城。东汉后期为彭州,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郯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三国时期,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隋朝时期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唐朝初期,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五代时期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七县。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明朝初期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清朝初期,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清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一州七县。民国初期,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1949年因江苏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暂由山东省代管。19531月徐州市正式划归江苏省直辖徐州市现下辖丰县、沛县、铜山县、睢宁县四县,邳州市、新沂市二市,以及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九里区五区。20051月辖五个市区、两个县级市、四个县、四十三个街道、一百十四个镇,三百九十五个居委会、两千二百八十个村委会。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改置为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西汉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分庐江郡所置,治所在南昌县,下辖十八县一侯国: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鄡阳、馀淦、柴桑、新淦、南城、宜春、艾县、安平、历陵、建成、南壄、赣县、雩都、海昏侯;西汉高祖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农历7月汉高祖以英布为淮南王,置淮南国,领衡山、九江、庐江、豫章四郡;西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豫章郡再次归长沙国管辖;西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英布反,改立皇子刘长为淮南王;西汉文帝前元七年(戊辰,公元前173)淮南国除,四郡属汉;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徙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西汉文帝前元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刘喜还封城阳,以庐江、豫章二郡为庐江国,封淮南厉王刘长之子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西汉景帝前元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徙庐江王刘赐为衡山王,庐江国除,复置庐江、豫章二郡;西汉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于江北新置庐江郡,庐江郡江南故地分属于豫章郡、鄣郡;西汉元始二年(壬戌,公元2)豫章郡领县十六、侯国二:南昌、庐陵、彭泽、鄱阳、历陵、余干、柴桑、艾县、赣县、新淦、南城、建成、宜春、雩都、鄡阳、南野、海昏侯、安平侯,其郡辖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王莽时期改称九江郡。东汉永元元年(己丑,公元89)增置三县:临汝、建昌、石阳。东汉永和五年(庚辰,公元140)豫章郡领二十一县、领侯国二:南昌、建城、新淦、宜春、庐陵、赣、雩都、南野、南城、鄱阳、历陵、余汗、鄡阳、彭泽、柴桑、艾、石阳、临汝、建昌、海昏侯、平都侯;东汉灵帝时期又厘置数县;东汉建安五年(庚辰,公元200)孙策分庐陵、雩都等县置庐陵郡;东汉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孙权厘置彭泽郡、鄱阳郡;东汉末期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桂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东吴沿置豫章郡,治南昌,辖十六县:南昌、海昏、新淦、建城、上蔡、永修、建昌、吴平、西安、彭泽、艾、宜丰、阳乐、富城、新吴、钟陵;东吴太平二年(丁丑,公元257)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西晋太熙元年(庚戌,公元290)以后豫章郡仍为十六县,未曾增删;西晋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置江州,豫章郡属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末年,豫章郡改为豫章王国,领八县:南昌、新淦、建成、望蔡、吴平、宜丰、康乐、钟陵,治南昌,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隋朝时期改南昌县为豫章县,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罢郡置洪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复为豫章郡。唐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复为洪州;唐朝后期改为钟陵县,不久又改称南昌,一直沿称至今。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浔阳郡:秦朝时期设九江郡,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范围包括了今天的九江市,不过并未置县,这是九江之名第一次出现,但是很快九江郡范围大大缩小,到三国时被改名为淮南郡,所以从西汉到明朝之间的一千五百多年间“九江”的地名一般与今天的九江市并无关系。汉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在此置柴桑县,汉文帝设寻阳县(县治在江北,古长江大概为今太白湖、龙感湖一线),是此地置县之始。三国时属孙吴,柴桑隶武昌郡,寻阳隶庐江郡。西晋永兴元年(甲子,公元304)析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立寻阳郡,初治寻阳县,咸康中移治柴桑县,隶江州。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寻阳县治南迁,江北划归蕲春。江北的寻阳老城改称为“浔水城”。东晋咸和中温峤移江州治寻阳,从此“江南之寻阳著,江北之寻阳益晦,后遂废汉寻阳县入柴桑县,自是以后皆以寻阳郡城为寻阳城矣。”南朝梁析柴桑县置汝南县,析豫章郡别置豫宁郡,属高州,寻阳郡改属西江州。陈天嘉四年废高州,旋省西江州,寻阳、豫宁二郡仍属江州。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废郡置江州,废柴桑、汝南,复立寻阳县。隋开皇十九年(己未,公元599)改浔阳县为彭蠡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改彭蠡县为彭城县,寻废彭城县为湓城县。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又改江州为九江郡。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复称江州,唐贞观初年(丁亥,公元627)属江南道,唐开元二十一年(癸酉,公元733)属江南西道,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江州改称浔阳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复为江州。析湓城置浔阳、楚城县,后俱入浔阳县。南唐改浔阳为德化,废江州。宋复置江州,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析江州星子、都昌和洪州建昌三县置南康军,宋天禧四年(庚申,公元1020)江州、南康军同属江南东路,宋绍兴元年(辛亥,公元1131)江州隶江南西路,南康军隶江南东路。元朝时期为江州路和南康路,属江西行中书省。元末陈友谅称帝,以江州为都。明朝时期改江州路和南康路为九江府和南康府,从此九江之名基本固定。清沿明制。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废府,各县直隶于省。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设浔阳道,德化县因与福建德化县同名,改为九江县。民国六年(丁巳,公元1917)设九江市,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又改为九江县。同年把江北部分(今黄梅下乡地区)划归黄梅县。194957日九江解放,719日设九江专员公署,析九江县城区设九江市,1979年改为九江地区。1980年九江市从九江地区划出,升为省辖市,市辖浔阳、庐山、郊区三区,1983727日地市合并。2014616日撤销九江县,设立江州区。

2.堂号:

弋阳堂:以望立堂。

顿兵堂:以望立堂,亦称徐州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亦称瀛州堂、乐成堂。

淮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陈州堂、陈国堂、商丘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九江堂、锦江堂。

浔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柴桑堂、寻阳堂、河阳堂。

资料有待补充。

.家谱文献:

资料有待补充。

.字辈行: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资料有待补充。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