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伯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詹郑国卿大夫叔詹伯,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叔詹伯,本姬姓,他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卿大夫,以忠肝义胆、精言善辩著称天下。
叔詹在家排行老三,其祖先为西周晚期周宣王姬静(公元前828~前783年在位)的支子(妾生庶子)姬至弘,因封于詹邑(今陕西咸阳),建有詹国,伯爵,故而史称其为“叔詹伯”。
到了春秋时期,詹国已随西周王朝的覆灭而不复存在,叔詹伯也失爵成为了郑国的卿大夫,后晋为国相。
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姬重耳因“骊姬之乱”而逆父叛逃,逃亡出外。当时公子重耳抵达郑国时,郑文公姬踕(公元前672~前628年在位)认为他叛父出逃,是个不肖之人,拒绝接纳。
但卿大夫叔詹伯听说此事后,就对郑文公说:“重耳可是一位贤人啊!他尊重贤才,体恤百姓,追随他的都是英雄豪杰,我们应该以礼相待。”
郑文公却不以为然,于是叔詹伯又建议:“如果主公不能以礼相待,那就请下令杀了重耳,不然日后必生祸端。”
郑文公奇怪地回答:“那重耳和我没有什么个人恩怨,我为何要接待他?我又为何要杀害他呢?”就这样,公子重耳被拒于郑国门外,只得羞愤地顶风冒雪奔向楚国。
到了周襄王姬郑十六年(晋惠公姬夷吾十五年,晋怀公姬圉元年,晋文公姬重耳元年,秦穆公嬴任好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晋惠公逝世,晋国随即爆发了“争位之战”,国内混乱一团,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便借机派军护送公子重耳返回晋国争位。公子重耳回国后,在国内诸大夫的支持下推翻了晋怀公,顺利继承了君王之位,是为晋文公(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
晋文公继位后,帮助周襄王平定了“王子带之乱”,成为了继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85~643年在位)之后的第二位春秋霸主。
至周襄王二十二年(郑文公四十三年,晋文公七年,秦穆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文公想起当年在郑国被拒的遭遇,为了洗雪当年郑国不接待他的屈辱,晋文公遂联合了秦穆公出兵,准备一起讨伐郑国。晋秦联军迅速抵达郑国都城之下,围得水泄不通。郑文公闻知后,慌忙派使臣携重礼出城求和。
晋文公知道叔詹伯是郑国举足轻重的重臣与国相,就对郑国使臣说:“当年郑国失礼于我,叔詹作为卿大夫,没有劝说国君认清道理,如果郑国献出叔詹,我就撤兵回去。”
郑文公得知晋文公这是要自己拿出股肱之臣来交换退兵,怎能舍得?还在犹豫之际,叔詹伯却对郑文公说:“主公舍我一人,却拯救了一国百姓,这是很值得的事啊。而且,为国尽忠是我的夙愿,请主公把我交给晋君吧。”
于是叔詹伯果断出城去见晋文公。见到晋文公以后,晋文公就下令架起一口大油锅,威胁要活烹了他。叔詹伯面无惧色,手扶油锅从容地高呼道:“我叔詹料事能中,智也;尽心为国,忠也;临死不惧,勇也;杀身赎国,仁也。像我这样的忠臣却要被烹杀,从今后,凡是为臣者都不要再学我叔詹啊!”说完,叔詹伯就神色坦然地就要往油锅里跳。他的忠心和大无畏精神让晋文公十分敬佩,赶紧命人拦住叔詹伯,盛宴款待之后还赠予叔詹伯以厚礼,并把他送回了郑国,然后毅然撤兵走了。
叔詹伯的坦然大义的精神深切地感动了晋文公,使得晋文公态度迅速转变,“厚为之礼而归之”,终止了攻伐郑国的军事行为。
在叔詹伯的后裔子孙中,既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詹伯氏、或称叔詹氏,以念先祖,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詹氏,世代相传至今,尊奉叔詹伯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叔詹伯。
三.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四.迁徙分布:
詹伯氏父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但今已不再,族人多简改为单姓詹氏,融入詹氏大家庭,以为郡望,全国各地皆有分布。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乐成县(今河北献县)。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今河北河间西南三十五里,寻分置瀛州。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废郡存州,又改州为河间郡,并置河间县城为郡治,即今河间县治)。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宋朝时期称瀛州河间郡,后升为河间府。元朝时期置为河间路总管府。明朝时期复称河间府。清朝时期因之,属直隶行省。民国时期废除河间府,归入河北省。
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一为渤海郡,另一为渤海国。①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②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另一个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辽国将军耶律·德光于辽天显元年(丙戌,公元926年)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南阳郡:春秋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①申国的南阳指古申、谢两国交界处,位于今河南省西南部豫鄂两省交界地,西近南阳市宛城区,南接湖北枣阳市,东邻桐柏县和驻马店市泌阳县,北连社旗县,为京都长安、洛阳通向江汉平原的官道,物阜民丰,中心区域为今河南省的唐河县一带,历为兵家必争之地。②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③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④唐朝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堂号:
河间堂:以望立堂,亦称瀛州堂、乐成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亦称浮阳堂、沧州堂、震国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邓州堂、谢城堂、宛城堂。
奎光堂:资料有待补充。
洁身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述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复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墩崇堂:资料有待补充。
六.家谱文献:
资料有待补充。
七.字辈排行:
资料有待补充。
八.楹联典故:
资料有待补充。
热门资讯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