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seo6

亚姓,是未被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亚,作为一个僻姓出现在公众视野相传宋朝时,乃宗室守边大将;因得罪权贵,不得不遣散四方,流落他地;虽身受千年奇冤,从未忘报国;亚氏子弟繁衍至今,业从各行,已呈欣欣向荣之势;盛世之年,希寻求沟通与交流,共创亚氏家族。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上古时期姬周部族首领姬亚围,属于以为氏。

周王朝姬姓公族的第三十四世祖,名叫姬亚围,古时期姬周部族首领。他是黄帝公孙朂(轩辕氏,公元前2697~前2598年在位)的第三十二世孙,他的父亲名叫姬侯旅,儿子名叫姬景伯。他也是商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公元前1184~前1134年在位)的前十一世祖,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133年~前1122年为商西伯侯,公元前1122~前1116年为周武王)的前十二世祖。

姬周部族的完整世系为:

公孙朂(黄帝轩辕氏)→姬玄器、姬昌意→姬玄嚣(少昊帝金天氏)→姬蟜极、姬乾荒(颛顼帝高阳氏)→姬夋(喾帝高辛氏)→姬弃(后稷,姬周部族鼻祖)、姬契、伊祁放勋(尧帝)→姬森浸(挚帝青阳氏)→姬嫠玺→姬叔均→姬叔望→姬叔重→姬叔农→姬叔辛→姬不窟→姬鞠陶→姬侯亚→姬昭臣→姬季坚→姬叔壬→姬启封→姬昆伯→姬公牛→姬施德→姬行仁→姬庆节→姬皇仆→姬差费→姬毁谕→姬公非→姬辟方→姬高圉→姬夷侯→姬侯牟→姬侯旅→姬亚围→姬景伯→姬云都→姬木公→姬祖绀→姬叔英→姬诸盩→姬类→姬亶父(古公亶父,周太王)→姬太伯、姬仲雍、姬季历(商西伯,周王季)→姬昌(商西伯侯,周文王,有三十个儿子,十嫡二十庶)→姬发(西周武王)→姬诵(西周成王)→姬钊(西周康王)→姬瑕(西周昭王)→姬满(西周穆王)→姬繄扈(西周恭王)→姬坚(西周懿王)→姬胡(西周厉王)→姬静(西周宣王)→姬宫涅(西周幽王,西周王朝灭亡)→姬宜臼(东周平王)、姬伯服→姬狐→姬林(东周桓王)→姬佗(东周庄王)→姬胡齐(东周釐王)→姬阆(东周惠王)→姬郑(东周襄王)→姬壬臣(东周顷王)→姬瑜(东周定王)→姬夷(东周简王)→姬泄心(东周灵王)→姬晋(王氏始祖)、姬贵(东周景王) →姬猛(东周悼王)→姬匄(东周敬王)→姬仁(东周元王)→姬介(东周贞定王)→姬去疾(东周哀王)→姬叔(周思王)→姬嵬(东周考哲王)→姬午(东周威烈王)→姬骄(东周安王)→姬喜(东周烈王)→姬扁(东周昱王)、姬骄(西周安王)→姬定(东周慎靓王)→姬延(东周赧王,东周王朝灭亡)。

在姬亚围的后代中,就有三十七位周王,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亚围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亚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史称“亚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末年鲁国大夫亚饭幹,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

亚饭幹,本名姬幹,他是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乐师。

“饭”是鲁国乐官的阶级称谓,古代周天子和诸候们宾宴用餐时皆要奏乐,诸如首饭、亚饭、三饭、四饭等,“亚饭”就是第二次用餐时演奏礼乐的乐师,故而称姬幹为“亚饭幹”。鲁国的宾宴大多为三次,至多四次宴会后就都离开了,因此没有“五饭”及其以后的称谓。

春秋后期,整个中原诸夏皆“礼崩乐坏”,原来鲁国的一班高级乐师们也都纷纷离国,到其他诸侯国去了:当时乐官之长大师姬挚隐居到齐国去了,亚饭姬幹跑到楚国上蔡去了,三饭姬缭跑到下蔡去了,四饭姬缺到了秦国,老鼓手方叔到河内一带去了,摇小鼓的姬武也南下到了汉水流域,而少师姬阳和击磬的姬襄则出海而去,不知所踪。

对此,儒学大师孔丘(孔子,字仲尼,公元前544~前478年)叹息地在《论语》中记载:“亚饭,次义。亚饭、三饭、四饭,皆以乐侑食之官。鲁亦有亚饭、三饭、四饭,僭王礼也。太师挚适齐,亚饭幹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鲁国是周公姬旦(字季,公元前?~前1105年待考)之后,而周公旦是建立姬周文化的开创人,所以从上古一直到周王朝的传统文化比较能够保存的就是在鲁国。而到了孔子的时代,周礼已经衰败了,人才都散了。当时的文化重点在礼乐,那个时代管乐的,都是高深的哲学思想家并兼礼乐方面者,可是这样一班人都散掉了。

孔子以这样一篇简单的述说,记载了鲁国这些顶尖乐师的行踪,深切感慨在变乱的时代那些真正忧时匡世的人皆已离散,鲁国无法保留高位人才;真正有学问并想为国家天下贡献能力的人,都无能为力而灰心地东零西散;人才一去,这个国家社会、政治的结构、形态就都成了大问题。

在姬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将称亚饭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亚氏、饭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少数民族壮族、朝鲜族中,亦有亚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历史上中央王朝实施的羁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亚氏,或汉族亚氏因避难、迁徙、军垦等原因融入当地少数民族致使亚氏入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