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句
须句氏复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但今已不再,族人多省文简改为单姓须氏、句氏、胊氏、昌氏,融入各氏大家庭,以渤海、竟陵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的沧州市、山东省的济宁市梁山县、湖北省的天门市、台湾省的台中市等地。
源流一
源于国名,出自春秋时期古须句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须句国,亦称须胊国、须昌国,是历史上的一个古国,为太昊伏羲大帝(公元前7817~前7707年在位)的风姓后裔所建,其国域在今山东省的东平县西北部一带。
古须句国早期的历史不见于文献记载。
西周王朝建立至后,周武王为了维护和巩固在全国的统治,采取了分封诸侯的办法,即“分土封侯”。他将国都镐京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室直接统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则分封给许多诸侯,令其各建邦国。据说,当时所敕封的诸侯国有四百余,服国有八百余,虽然不在周王朝的版图上,但控制辖域十分辽阔。
而须句国在殷商时期曾称密须国(今甘肃灵台),至殷商末期商西伯侯姬昌时期(公元前1184~前113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06~前1056年在位),密须国为商西伯侯所灭,密须国人迁徙至新密(今河南新密),重新立国。
后姬昌的儿子商西伯侯姬发(公元前1133年~前112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55~前1046年在位)克商立周,密须国随之覆灭。姬发自号为周武王(公元前1122~前111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前1043年在位)之后,重新封建天下,期间敕封古帝伏羲之胤于寿张,建风姓须句国,子爵,国都在今山东省的聊城市阳谷县寿张镇一带(后湮入东平湖),后迁国至须句(今山东东平西北部),重立都城于东平县安民山张家庄一带。
春秋时期,须句国先后被其邻近的邾、鲁两国所侵扰。
周襄王姬郑十三年(邾文公曹蘧蒢二十六年,鲁釐公姬申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邾文公扩张国土,须句国第一次被邾国所灭,须句国君主逃奔到了鲁国。当时须句国人也纷纷四处迁徙,一部分国人迁徙到了同姓的任国(今山东济宁),一部分国人迁徙到了同姓的宿国(今山东东平东南部,后迁国至今江苏宿迁),还有一部分国人则南下远迁到了郧国一带(今湖北天门皂市镇)。
春秋时期,诸侯们的惯常做法为“兴灭国,继绝世”,即允许亡国之民在所居之地维持祭祀。按照当时“族迁名随”的惯例,须句国人迁居的新地仍称“须句”,所以在史籍《水经注》中谓一国而有两城、三城,显系辗转迁移而寄人篱下的结果。
须句国君主流亡到鲁国之后,因鲁釐公的母亲就是须句国贵族之女,名叫成风。当时成风便命令儿子鲁釐公封须句国君以“崇明祀,保小寡,修祀纾祸”。于是在当年冬天,鲁釐公奋然出兵伐邾,至周襄王十四年(邾文公二十七年,鲁釐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春天,鲁军击败了邾国,随即帮助须句国君主复了国。
到了当年农历8月8日,邾文公集兵伐鲁,对鲁国进行报复。鲁釐公从心里根本就看不起邾国,竟然“不设备而御之。”大夫臧孙辰(臧文仲,公元前?~前617年待考)就劝谏鲁釐公说:“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悖也。”劝告鲁釐公不要轻敌,应认真做好战备。但鲁釐公不以为然,没有做任何准备。
结果,邾、鲁两军交战于升陉(今山东曲阜小雪镇一带),却是鲁军大败,连鲁釐公的头盔也成了邾军的战利品,被悬挂在邾国都城的城门之上,成为了鲁国历史上的最大国耻。而须句国也在随后再度被邾国所灭。
至周襄王二十五年(邾文公三十八年,鲁釐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为报复升陉之败,鲁釐公出大军征伐邾国,一举夺取了邾国的訾娄(今山东邹城凤凰山)
到了周襄王三十二年(邾文公四十五年,鲁文公姬兴七年,郑穆公姬子蘭八年,公元前620年),鲁文公再次出兵伐邾,顺带着夺取了须句国地。
这一次,鲁文公并未“兴灭继绝”去使须句复国,而是认为当年须句国人已经分散到了任、宿、郧三国,“须句已空,不复再兴”,便把当时逃在鲁国的郑穆公之子姬安封置在须句之地。可正是由于鲁文公的这个举措,似的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公元前556~前451年)在《左传》中认定其“非礼”。
此后,最早的史籍《春秋》中再也没有提及须句国,显然她已经被鲁国所彻底吞并了。
须句国灭亡之后,其王族贵胄以及部分国人便以原国名为姓氏,包括远徙宿、郧的国人,皆称须句氏、或称须胊氏、须昌氏,以念故国,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须氏、句氏、胊氏、昌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并逐渐在渤海、竟陵北南二郡形成望族。
得姓始祖:风伏羲。
热门资讯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