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上古时期少昊帝之子姬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在上古时期,少昊帝姬玄嚣(金天氏,公元前2597~前2514年在位)有个儿子,名叫姬修。
到了喾帝姬夋执政时期(高辛氏,公元前2435~前2366年在位),喾帝任命叔父姬修为玄冥官,也就是掌水之官,亦称水正,负责执掌天下水工。
姬修在任期内,兢兢业业,将天下水工治理得井井有条,水患很少发生,农业也得到顺利发展,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他逝世后,被世人尊为水神,也被尊为冬神、北方之神。
在姬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修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修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人先祖伯益,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伯益,亦称伯翳、柏益、大费,他是颛顼帝姬乾荒(高阳氏,公元前2513~前2436年在位)的曾孙。
在舜帝姚重华执政时期(虞舜,公元前2255~前2208年在位),天下爆发了大洪水,伯益因协助大禹姒文命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并将自己的姚姓部落之女许配他为妻。
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
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大禹在平定洪水后,舜帝赏赐伯益以皂游(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伯益。此后,伯益就在舜帝手下担任虞官,掌管山泽,繁育鸟兽,因此他的后人以长于训鸟兽而立于世。
其二,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这与其辅佐大禹治水不无关系,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
其三,伯益参加平治洪水,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夏商时期的“其氏”便是伯益本族的姓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与治水密切相关的。
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
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帝时期,三苗部族离心离德,舜帝便派大禹以武力去征服。但三苗部族民众皆不服,于是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部族由此受到感化,终于归顺。
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都记录了下来,成为后世《山海经》最基本的素材。
舜帝禅位于大禹(公元前2207年)后,大禹避舜丧两年,便任命伯益为总执政官,代理朝政。
到了夏王姒启继位(公元前2197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2059年)之后,伯益继续担任卿士,地位只在夏王启一人之下。
至夏王启六年(公元前2192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2054年),伯益病逝,终年一百余岁,夏王启给予其隆重的祭祀。
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45~前90年)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
夏王启执政期间(公元前2197~前2181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2059~前2043年在位),并没有忘记伯益之功,他让大廉继承父亲伯益的职位,其子就用他的名为姓,封于秦地,大廉成为了廉氏的鼻祖;而伯益的次子若木则被封于徐地,成为了徐氏的鼻祖。
伯益的后裔子孙分衍有十四支之众,其中的一支迁居于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部),而指地名为姓氏,即称修鱼氏。
一直到了春秋时期,该支修鱼氏族人多省文简改为单姓修氏、鱼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例如,著名晋朝时期的典书令修肃,即源自该支修氏家族。
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郑国邑地修鱼,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修鱼,亦称萧鱼,是春秋时期郑国的邑地名称,也就是第二个渊源中的今河南省的新乡市原阳县西南部一带。
在古代修鱼邑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修鱼氏、或称萧鱼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修氏、萧氏、鱼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源流四
源于传说,出自西汉时期仙人修羊公,属于以仙人为氏。
修羊公,名佚,传说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仙人。
史书记载:
修羊公,是魏国华阴人。在华阴山的石室中,有一张悬空的石床,修羊公就睡在上面,那石床都让他睡穿陷了。他不大吃东西,只是偶尔吃一点黄精。后来他在汉景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56~前141年在位)得道成仙。
汉景帝对修羊公以礼相待,让他住在诸侯王的官邸里。但过了几年仍未见他显道,于是汉景帝就下诏问道:“修羊公,你什么时候才能表现出道术呢?”话未说完,只见床上的修羊公化为白色石羊,并在腰胁上题有“修羊公谢天子”的字样。
汉景帝命人将石羊放到灵台上面。后来那石羊自行离去,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
人们不知修羊公有无后裔子孙、门生弟子,但当时有崇拜这位活神仙的人,便以其名号为姓氏,称修羊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修氏、羊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芈姓,出自南宋时期理学家叶贺孙,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南宋时期,有一位士子,名叫叶贺孙,字味道,公元1167~1237年,浙江温州人,著名南宋时期太学博士、理学家、儒学大师。
叶贺孙在南宋孝宗赵昚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投入程朱理学大家朱熹(字元晦,公元1130~1200年)的门下学习,后也成为一代理学家,定居于建宁府嘉禾县后山(今福建南平建阳区)。
叶贺孙在少年时期就喜研读经解史论。程朱理学大家朱熹(字元晦,公元1130~1200年)在松溪湛庐精舍讲学时,他和弟弟叶任道到湛庐山拜朱熹为师。他应礼部考试,荐卷第一。当时程朱理学被视为“伪学”禁行,叶贺孙考试对策论,均依程颐学说。主持进士考官胡绂以“伪徒”为名将其除名。
叶贺孙落第后,到福建崇安武夷师事朱熹。后来朱熹在考亭重病期间,叶贺孙亲持汤药,情如子侄。
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学禁解除,叶贺孙再次应考,中进士,授鄂州(今湖北武昌)教授。后经地方安抚使推荐,他主管了三省架阁、并担任宗学谕。
由于叶贺孙学识渊博,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官终秘书著作佐郎。
在一次议论关于恢复三京问题时(指长安、洛阳、开封),朝中诸臣和统兵边将们都认为时机成熟,可以用兵。但叶贺孙却认为:“开边浸阔,应授倍难,科配日繁,馈饷日迫,民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
也正是由于叶贺孙这样一批儒士们顽固反对开战,致使南宋小朝廷多次丧失反击金国、收复北方失地的时机,始终偏安于江南。
到了南宋理宗赵昀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叶贺孙逝世于秘书著作佐郎任内,终年七十一岁,宋理宗为其上谥号为“文修”。
由于叶贺孙的学识、品德和情操都深得人们的尊敬,故而后世学者皆称他为“溪山先生”。
叶贺孙著有《四书说》、《大学讲义》、《易会通》、《祭法庙享郊社外传》《经筵口奏》、《故事讲义》等,还参加了《朱子语类》的编纂。
在叶贺孙的后裔子孙以及门生弟子中,就有在南宋灭亡、蒙古军大肆杀戮之际,改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文修氏,世代相传,直至明朝初期方省文简改为单姓修氏、文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例如,著名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304医院整形科主任医师、福建长汀人修志夫(公元1965~今),即源自该支修氏家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辽东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的记载:
⑴.满族修佳氏,亦称休佳氏,满语为Siyogiya Hala,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即为修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修和理氏,满语为Siyoheri Hala,世居地待考,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即为修氏、李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修墨哩氏,满语为Siyomori Hala,世居呼尔哈(今松花江中游以下迄黑龙江流域、东达海岸包括库页岛一带),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即为修氏、墨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姬修、伯益、修羊公、叶贺孙。
热门资讯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