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侯镇萧氏宗祠于明弘治六年(1493年)建成,是百侯最早建成的祠堂,后毁于兵火。明万历己亥(1599年)在原址重建。
详细介绍
百侯萧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
百侯镇萧氏宗祠于明弘治六年(1493年)建成,是百侯最早建成的祠堂,后毁于兵火。明万历己亥(1599年)在原址重建。
广东大埔县百侯镇萧氏“鸳鸯祠”位于百侯镇侯北村下陈段,占地750平方米,是广东大埔县百侯镇萧氏大宗祠“椒远堂”和小宗祠“心臧堂”的合称。顺治十五年(1658年),萧淳十一世孙翱材中进士,成为入清以来粤东地区的第一个进士。其辞官回乡后,念其四世祖乐耕开文运,遗尝田,乃耕读传家之典范,却无专祠,遂倡议建小宗“心臧堂”于本村乾上,祀四世乐耕及其四子八孙。康熙三十年(1691)又迁建于大宗祠右侧。此后,两祠鼎建,大宗居左,小宗居右,昭穆得宜,享祀不忒,乡人俗称“鸳鸯祠”。
整整五百多年。它北负山如屏列,南面江如带环,而千峰叠翠,百水朝宗,殆据一乡之胜,人们称她为鸳鸯祠。大宗祠于元末明初因世事鼎沸,凡世族宗庙,毁于兵燹,始于重建。公元1495年,弘治六年岁在癸丑,赐进士第吏科都给事郡人郑寯为大宗撰文曰:“基址有位,岁月创营。考卜维正,攘剔修平,规划有式,堂寝门庭。增其式廊,以妥祖灵。”大宗祠祭祀始祖、二、三世祖,而小宗祠祭祀四世讳宗敬及其四子八孙。数百年来,萧氏后裔敦古道,尚孝义,历毁历建,不改砖木结构,亦殿丽堂皇。鸳鸯祠椒实蕃衍,人文鹊起。明,五世孙伟宫拜承事郎、六世孙琼官拜文林郎;清,十一世孙翱材登进士、十二世孙宸捷登进士,翰林院编修,才冠一时。二座古建筑至今屹立于斯,见证了百侯人文史实之昌炽,也为百侯开创了科举世家之先,为百侯文化古镇奠下根基。
宗祠网为您提供最新姓氏宗祠新闻、宗祠祭祀文化、祠堂鉴赏图片、姓氏文化,百家姓起源等资讯内容,并提供全国各姓氏祠堂,姓氏起源搜索服务,让您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宗族祠堂文化以及祭祖祭祀文化的传承!
热门资讯
暂无热门资讯,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